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期刊>>《旗帜》杂志>>2023年第12期

从世界工厂迈向制造强国

黄鑫
来源:旗帜网2024年01月24日16:24
文字缩放:

C919大型客机实现商业运营并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首艘国产大型邮轮成功研制交付……中国制造业规模已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并向高端化和高附加值方向积极迈进,向智能化和服务化转型步伐日益加快。经过艰苦奋斗和强力赶超,中国制造正从世界工厂迈向制造强国。

>> 在山东烟台兴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人装配用于出口的矿山无轨设备。

规模优势驱动“大者愈大”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上,对于中国是否还是世界工厂的讨论热度很高。多年来,中国制造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在中国建厂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吸引各类资本来投资建厂,形成了中国制造业在产能和产量上的规模优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月同比增长4.5%。202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大关,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我国还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5G基站数占全球60%以上,实现“市市通千兆”“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拥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认为,制造业产业的技术进步有一个很重要的“干中学”效应。很多产品生产规模越大,就越容易在生产中完善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我国制造业规模持续提升,为提升生产效率优势这一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打下重要基础,包括产业配套优势、产业规模优势等,可以显著降低成本。

“大”为“强”提供了坚实基础。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分析,“大”使得我国制造业形成了规模经济优势,很多产品订单只有在我国才能实现大规模、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生产。“大”还为制造业技术进步提供更多资金、人才和应用场景,推动我国制造业加快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研发设计、高端生产装备、先进工艺设计、先进基础材料水平,并为中国品牌崛起提供更多有力支撑。

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关兵表示,新领域新赛道很大程度上是在现有制造业基础上的延链补链强链,或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通过数字赋能等方式衍生的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健全的制造业体系为我国未来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提供了更多空间。

协同创新向高端迈进

在规模稳步发展的同时,制造业的“质”即产业结构也在持续优化。2023年1月至9月,178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3.5万亿元。全国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3万家,建设了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合计主导产业产值超过10万亿元。

近年来,聚焦制造业重点战略领域,重大科技专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等重大专项加快实施,涌现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如,重点突破了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等重大研究任务,刷新了深海深潜器的世界纪录,培育了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型显示、移动智能终端、5G、先进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等满足未来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与设备。

各国对最先进技术都严加防范,难以走引进的路径。中国制造要从世界工厂走向制造强国,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必须主要依靠原发性创新。

为解决制造业发展长期以来存在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脱节问题,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组织开展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工作。最新数据显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等36个重点建设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国批复认定26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动力电池、增材制造、印刷及柔性显示、信息光电子等一系列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持续供给问题初步得到解决,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骨干龙头企业一马当先。在最新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中国共有142家公司上榜,其中不少是制造业企业。中小企业创新活跃。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3万家、“小巨人”企业1.2万家,形成2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加速创新向各领域推进,也让中国制造业具备了“新”的优势。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汽车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异军突起,成为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和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一些专精特新企业立足独门绝技做精做强做优优势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方阵,加速向产业链高端进军。

补短锻长打造新优势

我国制造业的产能和产量大,但在产品研发设计、高端生产装备、先进工艺设计、先进基础材料、高端品牌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与美国、德国等相比,我国还不是制造强国。要从世界工厂走向制造强国,还需补短板、锻长板,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补短板,中国制造业着力稳定供应链。近年来,在“工业强基”工程推动下,一批关键核心零部件、材料、技术和工艺取得突破,探索形成了一批强基突破的典型路径模式,切实解决了部分重点产业的“卡脖子”问题。“以信息技术领域为例,中国的芯片、传感器、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等领域产品和服务逐步从基本可用向好用易用迈进,已初步形成体系化、生态化发展态势。”众诚智库高级副总裁柳絮说。

锻长板,中国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制造业高端创新持续突破,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大飞机、载人深潜、射电望远镜、超级计算机、5G研发等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向制造业深度渗透,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部分战略领域抢占了制高点,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

制造业由大向强,还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瞄准高端、智能、绿色等方向,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工程,落实税收优惠和专项再贷款政策,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巩固发展优势产业。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通信设备、锂电池等领域已形成规模和技术优势,要继续推进强链延链补链,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5G、先进计算、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消费电子、生物医药、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系统推进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产业生态建设,激发涌现更多技术含量高、品牌影响大、国际竞争力强的“中国制造”名片。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瞄准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元宇宙、6G、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领域,加快技术、材料研发应用,培育一批未来产业高地,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

制造强则国强。中国制造正强筋壮骨、步履铿锵,为民族复兴夯实发展之基、汇聚前行之力!

(来源:《旗帜》2023年第12期;作者系经济日报社记者)

( 编辑:王馨悦   送签:王馨悦   签发:钟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