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要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命题,必须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两个结合”赋予了更新的含义和使命,为用“两个结合”这一成功历史经验指导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我们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推进体系化、学理化的理论创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
以“四个自信”为原则,真正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文化自信直接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道路自信的底气,是理论自信的源泉,是制度自信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国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经济总量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文化、思想、制度极早成熟,蔚为大观。不少关于自然、社会、人性的思考,是超越时代和国界的,直到今天仍然普遍适用。也有一些思想观念,在西方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似乎一度显得不合时宜。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中华文化的宝贵之处再次显现出来。冯友兰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表示:“如果人类将来日益聪明,想到他们需要内心的和平和幸福,他们就会转过来求助于中国的智慧,而且必有所得。”10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愈发感觉到这一预言的可贵,愈发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 2022年11月17日,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马东社区一片银杏林,“巾帼宣讲团”成员刘凌云(中)为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
以“两个结合”为指导,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
近代以来,在“中学”“西学”和“马学”的关系上,思想界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观点和论调,甚至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还将它们完全对立起来。“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以浓郁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成果是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两个结合”造就了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不冲突,而且相互成就。从具体的路径来看,一方面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另一方面,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以“两个大局”为背景,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学科研究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范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二是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三是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这实际上已经为体系化、学理化的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这个“宽广的视角”,就是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两个大局”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键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重大意义,对动荡不安的世界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世界越来越需要中国的智慧和声音,世界其他文明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研究动力、对象与方法工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更广阔更高级的体系演进。
以“六个必须坚持”为遵循,系统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的自主知识体系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这“六个必须坚持”为主要内容,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赋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新的哲学意蕴和时代内涵,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党的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于人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同样是“以民为本”。自信自立,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来,也从中华民族的数千年文明中来。传统文化是“守正”的基础,也始终蕴涵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理论和知识,应当能够呼应时代发展,解决现实问题。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既是自信自立的体现,也是系统观念方法论的要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发展。胸怀天下,则展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与和平性,能够拓宽我们的理论视野,“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
(来源:《旗帜》2023年第10期;作者系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 编辑:王馨悦 送签:王馨悦 签发:赵品 )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旗帜杂志社版权所有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承建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京ICP备18060497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24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06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