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期刊>>《旗帜》杂志>>2024年第2期

从《万年中国》看“万年中国”

陈义望
来源:旗帜网2024年03月07日09:52
文字缩放:

“万年”,这漫长的时间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是一个虚空的概念,它并不属于我们的日常经验,甚至依靠阅读也难以产生实感。但在考古学家眼中,“一万年”“八千年”“五千年”“四千年”,每一个节点的划分都无异于一场翻天覆地的变迁。

对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来说,“一万年”有着清晰的谱系,他主持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概括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多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何谓中国?何以万年?!我泱泱中华就是这样从历史长河中跋涉而来。

对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跨湖桥文化和上山文化主要发现者、发掘者蒋乐平来说,“一万年”是在他发现的浦江上山遗址里用铲子往下挖20厘米,那里有从洞穴走向旷野、建起村落、开始稻作农业的最早的农人在距今万年前劳作和生活的遗存:稻米、彩陶、酒器、房址。

对于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天文考古体系建立者冯时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贾湖遗址发掘和研究主持者张居中来说,中国天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距今八千年前,贾湖的骨笛用来吹律听风,那里的陶罐上绘有太阳纹和闪电。距今六千五百年前濮阳西水坡的蚌塑龙虎星象图,与北斗星的实际星象完全一致。“中华第一龙”面世,它在时间长河中溯源而上,将我们带回仰韶时期。

农业靠天吃饭,所以需要“观象授时”。距今一万年前后,更新世末期,持续了一千二百多年的新仙女木寒冷事件渐渐走向尾声,中国大地逐渐回暖。我们的祖先离开洞穴、走向旷野,仰望星空、开垦土地,在欧亚大陆的东端,在除了西亚的两河流域之外世界上最适合农业发展的黄河流域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创造了北方的旱作与南方的稻作农业,为中华文明奠定了永续的根基。

时间之轮滚滚前行,在良渚古城的发现者和发掘主持者刘斌眼里,五千多年意味着长江下游地区高度发达的文明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在牛河梁遗址发掘主持人贾笑冰眼里,五千多年是牛河梁中国最早的女神庙,是栩栩如生的女神头像,是系统的坛庙冢祭祀遗存,是中国的礼仪体制完成了史前时代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在南佐考古发掘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石峁考古队副队长邸楠眼里,五千多年是他们所发掘的巍巍的陇东南佐大殿与高峨的陕北石峁大城缓缓落成,是中华民族从部落酋邦进入早期国家。

在晋南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眼里,四千多年是在大山之下、广川之上的陶寺成为“中华尧都”,中国的雏形在这里诞生。在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眼里,四千多年是煌煌大都、中原地区最耀眼的文化形态——二里头文化,“有夏之居”灼然其华,大禹之世不再微渺。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出现大转折,由之前无中心的多元化进入一体化、有中心的王国时代,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从神话到信史,上述关于中国史前和早期文明的古老田野故事,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为根据——万年奠基、八千年中华文明起源、五千年中华文明形成、四千年早期国家和最初的王朝诞生——汇聚成《万年中国——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一书(东方出版中心2023年8月出版)。正如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姜义华为这本书作的序言所说:“这部《万年中国》,通过对中国大地上诸多考古成果的深入分析,具体而生动地说明了商、周以前数千年间,也就是差不多一万年前这段时间,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各族群先民,如何以人的自觉共同缔造了具有鲜明独特性格的中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以及山林农牧文明,为中华文明在新的历史阶段的生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万年有多远?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考古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重建中国上古史树立了一块块光彩熠熠的里程碑,正如《万年中国》所呈现的,随着近年来更多遗址的发掘,中国史前史的面目也愈加清晰。

一万年是什么?中华文明构成元素的基础载体,就是那一个个变与不变的村落、宫殿和城池。那茅茨土阶袅袅炊烟之中萦绕的家的祥和与执着,那“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的层层宫阙里化家为国的神圣与庄严,还有“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的城市里商旅辐辏、弦歌不辍的繁华、富足与教化,都是我们的文明深植在土壤中的根。

从《万年中国》看“万年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一重大论断有着坚实的考古基础,《万年中国》以中国史前和早期文明的古老的中国田野故事,为“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展开了一幅规模瑰丽宏伟、细节生动丰富的图景。在其广阔的范围里,在万年的尺度里,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农耕文明的诞生和发展,看到北方旱作和南方稻作的交融。

万年前更新世晚期,中国南方的浙江金衢盆地诞生了以上山遗址为代表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以聚落的形式离开洞穴,来到旷野上,开始了农耕和定居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农业文明逐步走出金衢盆地,北上钱塘江流域,又跨过大河来到太湖平原,最终形成良渚文明,建立起庞大的城池和完善的社会组织。同一时间,四千年寒冷事件的发生导致南方稻作文明一度衰微,但扎根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文明从南佐、石峁到陶寺、二里头次第花开,早期的国家、最初的中国和广域的王权渐次兴起,终成一朝。自此以后,南北文明沟通、征伐、交流,最终形成完整、统一的中华文明,传续至今。

在这万年的尺度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我们的祖先仰望星空、脚踏大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从远古到今天,一代一代地传承。

在这万年的尺度里,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有着久远的史前文明的根基,更有着漫长的农业与生产奠定的坚实的经济、文化与社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原生、独立、自成体系、多元一体,我们的祖先开创了“万年中国”的宏伟基业,作为后世子孙,当以星辰大海为念,再启下一个万年征程。

(来源:《旗帜》2024年第2期;作者系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

( 编辑:孙丽   送签:孙丽   签发:钟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