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期刊>>《旗帜》杂志>>2024年第2期

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 描绘乡村振兴美好画卷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来源:旗帜网2024年03月20日10:34
文字缩放: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强调,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能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中发挥特殊的助力作用。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目前,各地共建设非遗工坊6700余家,其中21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带动就业创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贵州丹寨宁航蜡染非遗工坊绣娘集中作业。

贵州丹寨宁航蜡染非遗工坊绣娘集中作业。

强化政策引领,汇聚各方广泛参与的工作合力

持续加强顶层设计,调动各方开展非遗工坊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印发《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对非遗工坊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会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单位共同印发《“美丽工坊”残疾妇女就业增收项目实施方案》,指导广大妇女就近就业、居家就业。印发实施 《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和《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等文件,对非遗工坊建设工作给予支持。贵州、四川、甘肃等17个省印发本地区非遗工坊认定和管理文件,从资金、场地、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在政策支持下,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非遗工坊建设,清华大学、上海大学等院校在新疆哈密、青海果洛等传统工艺富集的乡村地区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帮助当地传承人和企业提高生产设计水平;多家国内知名电商平台连续4年举办“非遗购物节”,为非遗工坊产品搭建销售平台,拓展销售渠道。非遗工坊建设工作呈现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

青海互助金盘绣非遗工坊生产场景。

青海互助金盘绣非遗工坊生产场景。

坚持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工坊建设模式

指导各地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对地区内非遗资源进行系统梳理,选取地方特色鲜明、从业人员较多、带动能力强、有市场销路的非遗项目建设非遗工坊。各地在开展非遗工坊建设的工作中,结合本地区实际,逐渐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非遗工坊建设模式。河北曲阳、湖南湘西等地采用“非遗工坊+农户”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其中湘西七绣坊非遗工坊吸纳367人就业,间接带动周边村3000余人从事苗绣相关产业。青海湟中、新疆伊宁等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深入社区、乡村建立生产基地,通过给居家绣娘开展技能培训、派发生产订单,送图纸、原料上门,帮助群众实现居家就业;贵州雷山、河南信阳等地采用“非遗工坊+旅游+农户”模式,通过发展苗银、茶叶等非遗体验游和研学游,丰富了乡村旅游业态,带动了农户就业增收,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注重人才培养,激发地方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

依托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支持各地依托非遗工坊面向乡村地区群众开展大规模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技能,并从中发现、培育优秀带头人,不断增强非遗工坊建设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的过程中,对面向脱贫地区的培训予以优先支持,3年来共拨付经费8000余万元,支持近190期涉及脱贫地区的研培任务,培训学员5000余人次。在产品设计、工艺提升等方面开展培训,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传承优秀手工艺,提升非遗项目的实践频次和存续活力。同时,各地通过为符合条件的非遗工坊带头人提供免租金场地、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方式,吸引了一批大学毕业生、青年设计师返乡创业、回乡就业,成为非遗工坊带头人,带动周边群众共同生产致富。在非遗工坊建设工作中,非遗工坊带头人苏晓莉、崔雪琴、乔进双梅、杨昌芹等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成为各地开展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工作的中坚力量。

发挥带动作用,推动非遗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部分乡村地区的人民群众在参与非遗工坊建设、生产、运营的过程中,逐渐转变了生活习俗、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在“鼓了口袋”的同时也“富了脑袋”,潜移默化地推动着乡风文明和乡村环境的持续改善。过去,河北丰宁的农民喜欢在农闲时候“喝杯小酒、打场麻将”;如今,通过乡亲邻里共同劳动,大家有事可干、有艺可练、有钱可赚,乡风焕然一新。在贵州、青海、四川、西藏等地的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共同参加技能培训、共同生产劳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此外,竹编、草柳编、漆器等非遗工坊就地取材,使用竹木、泥土等天然材质,在开展相关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助力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贵州赤水依托竹编技艺,通过开展竹林固碳研究、“以竹代塑”等举措推进减碳固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为世界遗产地可持续生计项目试点地区。非遗工坊大部分建在乡村地区,其所发挥的辐射作用持续带动文旅融合、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

(来源:《旗帜》2024年第2期)

( 编辑:孙丽   送签:孙丽   签发:钟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