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陈丽娟在会商中作气候预测总结报告。
“勤于钻研、勇于创新,热爱气象事业……”是同事们对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总工程师、首席预报员、研究员陈丽娟的中肯评价。工作29年来,成绩斐然的她先后获得全国气象工作先进工作者、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称号和荣誉。也正因如此,陈丽娟才会在全国各行业众多候选的佼佼者中脱颖而出,于今年4月底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缘起——与气象结下不解之缘
“我觉得气候预测是很有意思的学科,因为它形象生动;大气的演变过程也是立体的,进行气候预测之前需要理解大气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过程。”提起气象科学,陈丽娟脸上洋溢着笑容,但谁又能想到,1988年高考填报志愿时,陈丽娟一度想成为一名可以保家卫国的军人,结果误打误撞被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录取,从此开始了与气象的不解之缘。
“刚开始,我对气象专业并不了解,也没有很深刻的感受,但是通过对气象学科的深入学习以及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我越来越热爱这门专业,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1995年,取得硕士学位的陈丽娟成为国家气候中心的一员,开始接触气候预测和服务工作。“气候预测不是预报具体某一天的天气,而是预测一段时期的气候状况,还要关注重要天气过程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影响,这对于气候预测人员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但我不愿意做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复杂的天气气候,反而激发了我的斗志和对职业的浓厚兴趣。”工作7年后,陈丽娟作出重大决定:继续深造,报考气象学博士。同时,她暗下决心,择一事,终一生,并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她对气象事业的热爱。
沉淀——不断明确的目标和使命
博士毕业后,陈丽娟选择在气候预测领域继续耕耘,也将提高气候预测准确率作为自己的终极使命。
2018年,陈丽娟带领团队准确预测出黄河流域汛情较重、长江中下游偏旱等汛期主要降水异常特征。
2020年7月10日,受持续暴雨影响,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沂江流域水位全面上涨。
为了做好此次预报,已经成为首席预报员的陈丽娟于2017年底就开始组织汛期值班团队分头阅读气候预测领域的研究文献,带领团队进行海温影响及机理的重点分析。2018年,团队发布的预测信息准确预测了当年汛期的气候形势,为全国防汛抗旱减灾打下坚实基础,圆满完成了汛期气候服务工作。
此次预报结果让陈丽娟感到一丝满意,她表示,当多种因子纷繁复杂地出现在预报员面前时,如何通过科学分析去伪存真非常重要,而这些,都离不开平时工作的积累。
对于陈丽娟来说,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要努力有作为、有贡献,从中获得成就感、价值感。通过不断钻研和努力,陈丽娟在动力-统计相结合策略领域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动力气候模式信息提取和降尺度预测方法,主要研究成果也已在预测业务中得到应用并显著提高了气候预测准确率,推动了我国气候预测能力建设。
求精——深想一层,多做一步
“预测精准”是预报员一生的追求,陈丽娟如是明志,且一直未改。在她看来,气候预测信息对国家防灾减灾部署、国计民生规划、生产活动安排等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思绪回到1998年,当时长江的流域性洪涝灾害在陈丽娟早期的职业生涯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当年的值班预报员在有限的条件下经过深入诊断分析,提前预测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降水较常年明显偏多。该信息为国家相关部门提前储备防汛物资,将损失减至最低提供了重要参考。”这次洪涝灾害的严重程度令陈丽娟深刻感到提供准确的预报对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陈丽娟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预报人员,一定要全面认识并掌握气候系统发生了什么,理解气候异常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动力模式的预测性能,最终给出预报。只有这样才能“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更加科学地提供预报信息,体现预报员的能力和价值。
2008年的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给陈丽娟上了另一课,精准预报的需求更加深刻地印在心上。
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连续遭受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当时的气候预测从趋势上来看是接近实况的,预报人员预测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冬季气温总体接近常年同期,冷暖变化幅度较大,有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过程和区域性低温。然而,预测的气候异常程度和实况相比差异很大。
经历了这次低温雨雪冰冻事件,陈丽娟认识到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各季节气候异常的原因更加复杂。她在心里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用科学、客观的心态对待每次预报,不能满足于趋势预测的正确,还要挖掘气候异常程度和阶段性变化特征,只有这样预报预测才能更加精准。
气候预测领域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多一个人的努力,解决问题的希望就多一分,为此,陈丽娟带领团队持续加油干。最近20年的时间,陈丽娟为国家级和省级预报员队伍建设付出了自己的心血,而这些气候预测的骨干“后浪”,将是挺立在气象高质量发展潮头的中坚力量。
(来源:《旗帜》2024年第5期;作者系中国气象报记者)
( 编辑:徐雅维 送签:徐雅维 签发:赵品 )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旗帜杂志社版权所有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承建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京ICP备18060497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24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06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