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 >> 期刊 >> 《旗帜》杂志 >> 2024年第9期

北京中轴线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价值理念

徐怡涛
来源:旗帜网2024年09月25日11:27
文字缩放: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

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全要素、一次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全长约7.8公里,由15处遗产构成要素组成,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以上15处遗产本体按年代可分为两类:一是古代建筑或相关遗址;二是现代建筑,其中永定门为仿古建筑,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是体现人民至上的新中国国家意向的建筑组群。

北京中轴线作为元、明、清及近现代中国首都的核心,其规划、建设与完善,承载着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念、礼仪文化与哲学思想,具有独特的轴线构成和景观形态特征,反映了中华文明对于国家、城市、生活之中理想秩序的追求和塑造,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演变

北京中轴线并非一次性建成,其形成历经元、明、清三代。元大都奠定了现存北京中轴线的定位和走向。明成祖朱棣在继承元大都中轴线的基础上,重新建设了紫禁城、天坛、社稷坛、太庙、钟鼓楼等一系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置,形成了比元大都、明南京、明中都更为壮丽的都城中轴线。明嘉靖时期,增建北京外城城墙,外城南门永定门成为北京中轴线的南端起点,北京中轴线得以向南延伸,天坛、先农坛等南郊皇家坛庙也被包入北京城内。笃信道教的嘉靖皇帝“象天法地”,还增建了北京城的坛庙,形成了以紫禁城为中心,四周环布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的坛庙格局。清代对中轴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重建太和殿、太和门等建筑,并改造景山,迁建景山北侧的寿皇殿于中轴线上,与景山中峰相对,在景山山脊上建五座亭阁,最终完成了明清北京中轴线的建设。

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都城格局有其深厚的历史传统。梳理秦汉以来两千多年间中国都城形态的演变可知,中国古代都城的轴线,经历了由郭城与宫城轴线不重合的“多轴线”向郭城与宫城轴线重合的“单轴线”的演变。至东晋南朝建康城、北魏洛阳城,中国的都城已形成了沿居于城市中央的单轴线布置中央官署、坛庙、宫殿等重要建筑的都城中轴线格局。南北朝时期所确立的都城中轴线,又经隋唐宋元等朝发展延续至明清,日臻完善,成为中国一千多年来营建都城的范式。由这一范式所营造出的城市景观,空间层层递进,建筑庄严恢宏,展现出强烈的秩序性,体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国家意向,烘托了王朝的正统地位和强大国力,成为古代东亚地区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的象征。北京城中轴线是历朝都城中轴线中唯一现存的实例,同时,其建筑格局对“中”“和”理念的表达也是最为充分、最为成熟、最为成功的。

中华文明“中”“和”文化传统的有力见证

中国文化强调“中”“和”的理念。《中庸》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按照这种理念,“致中和”可达成国泰民安的治国理想。北京中轴线作为都城的核心建筑群,是中华文明“中”“和”文化传统的有力见证,体现出中国自古以来通过城市营造寄托社会和谐安定的美好追求。

“中”体现在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和城市布局上,强调“天子择中而居”,宫殿要位于都城的中轴线上,中轴线上最重要的建筑居于中轴线之中,即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城中心,紫禁城位于中轴线的中部,紫禁城的主殿太和殿又位于紫禁城的中部。在建筑体量上,“中”表现为皇城、紫禁城的中路建筑多为体量庞大的高等级建筑,如面阔九间重檐歇山顶的天安门城楼和端门城楼、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的午门城楼、面阔十一间重檐庑殿顶的太和殿、面阔九间重檐歇山顶的保和殿、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的乾清宫和坤宁宫、面阔七间重檐庑殿顶的神武门城楼等。此外,中国建筑对“中”的表达还可体现在单体建筑的开间布局之上,中国传统建筑的面阔间数一般为奇数,如三间、五间、七间、九间、十一间等,奇数开间可形成一间居中,左右开间对称分布的形式。居中的开间称作“当心间”,当心间的宽度是所有开间宽度的最大值,以此体现“中”的突出地位,而建筑群中一连串重要的单体建筑,以当心间对当心间的“对中”方式连贯起来,即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中轴线。

中轴线左右两侧对称设置配属建筑,起到烘托陪衬中轴线主体的作用,中轴线和配属建筑,共同组成院落空间。以故宫最重要的太和殿院落为例,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门,四座建筑当心间相对,构成北京中轴线的核心区域,院落东西两侧对称分布角楼、廊屋、掖门、楼阁。它们环绕在中轴线主体建筑四周,共同形成了故宫最具仪式感、最为壮丽的主体院落空间。以这种“对中”加“对称”的布局方式,再从太和殿分别向南、北延展,就形成了南至永定门城楼、北至钟楼,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

“和”可以用《易传》中提出的“天、地、人”三才之道的理念进行阐释——“《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北京中轴线的南、中、北三部分,恰是对“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体现。明代中轴线南端为天坛,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地方,承接“天命”;中轴线中部的紫禁城,皇帝在此居住并行使君临天下的统治权力;中轴线的北端为钟鼓楼。朱棣继承元大都的创新,将钟鼓楼设置于中轴线北部,与天坛和紫禁城南北呼应,象征着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拥有向万民授时的权力,这是将年号、历法颁发给国民和藩属以“奉正朔”的物化体现。北京中轴线用以上一系列建筑空间,象征了奉天、治世和化人的政治寓意,体现了“家国一体”“天人合一”等政治和哲学思想。

2024年8月19日,观众在北京首都博物馆观看“辉煌中轴—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展览。

2024年8月19日,观众在北京首都博物馆观看“辉煌中轴——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展览。

中国古代建筑通过建筑形式和空间秩序对“中”“和”物化,用意在于彰显王朝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正统性。这种用建筑比喻文化的现象是中国建筑的传统,如《诗经·小雅·斯干》在描写周王室营造宫室时,即以宫室建筑布局的中正、屋顶升腾比拟君王的美德,祈愿国家昌盛,“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

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居中布置国家纪念性建筑,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西侧人民大会堂分别对应太庙、社稷坛,坚持了中华文明“中”“和”理念,延续了“左祖右社”的文化传统,表达了中国长期以来对人和现实社会的尊重,为北京中轴线突出价值的时代完整性提供了重要支撑。

“人民至上”理念的重要见证

明清历史建筑所塑造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为表达皇权至上的理念而营造的。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中轴线表达了新的国家意向,即强调国家的人民性。例如,天安门广场是为举行各种大型人民集会而扩建的,这种空间形态不存在于中国古代城市中,究其原因在于政治体制的转变。又如,据参与人民大会堂设计的建筑师回忆,在设计人民大会堂时,设计团队曾就人民大会堂是否可以高过天安门城楼有过争论,最后由党中央决策,因人民大会堂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象征,代表了人民在新中国当家作主的地位,人民大会堂应略高于天安门城楼,以示新中国奉行“人民至上”的政治理念。

北京中轴线区域及其延长线上的城市建筑和空间形态的演变,展现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国度翻天覆地的变化。北京中轴线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在于其对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的见证性和建构性,在于其凝结了14亿多中国人民的国家认同。由一系列重要的历史及现代建筑所构成的北京中轴线,所建构的远不止壮丽的城市景观,更是中国自古以来直到当代的国家意向,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连绵不绝的精神。

(来源:《旗帜》2024年第9期;作者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

( 编辑:孙丽   送签:孙丽   签发:钟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