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全面部署。专业技术人才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中地位突出、作用重要。加强新时代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全面提质增效,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2023年10月26日,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山东烟台黄渤海新区开幕。
深刻把握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对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新要求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也对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深刻把握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把专业技术人才工作融入创新驱动发展全局中定方向、促改革、出政策、抓落实,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深刻把握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重要部署。聚焦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加快形成人才强国建设战略支点。服务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统筹推进各层次、各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深刻把握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战略重点。坚持高端引领,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重点产业领域需求,大力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深刻把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根本动力。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进一步深化和一体推进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等机制改革,着力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顽瘴痼疾,加快形成人才发展制度优势,以改革动力激发人才活力。
以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实现新发展
坚持目标导向,不断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引领支撑发展能力。聚焦服务保障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家人才高地建设,集中配置专业技术人才优势资源,指导有关地方有序开展改革试点,确保各项支持保障政策落实到位。积极支持其他高层次人才集中的城市,结合实际加快打造各具特色的吸引集聚人才平台。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同步谋划推进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人才政策与教育、科技、产业等政策协同发力,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围绕优化人才区域布局,实施职称评审“双定向”、职业资格考试单独划线等激励政策,优化专家人才服务基层行动,促进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
坚持战略导向,不断培育壮大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把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着力选拔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聚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基础研究等战略需求,优化实施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加快形成以特殊津贴制度为基础,结构合理、梯次衔接的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体系。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培养支持机制,改革创新博士后制度,打造以“博新计划”为重点的国家资助博士后体系,优化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布局,举办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常态化开展博士后揭榜领题对接活动,加快培养博士后青年人才。适应留学人才新特点,制定实施发挥市场作用引进留学人才新举措,更加普惠支持留学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着眼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等需要,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推进落实《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大力培养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的卓越工程师和急需紧缺人才。
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深化人才评价激励等机制改革。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围绕职称评审标准、学历奖项等限制性条件以及评价机制等关键环节,推动“立新标”“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取得更大成效。健全职称制度体系,结合科技创新催生的新业态、新职业,积极探索增设职称评审新专业或系列,畅通新职业人才发展通道。改革完善职业资格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健全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体系,稳步推进职业资格国际互认,支持各地结合需要建立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加强职称评审监管,防范化解职业资格考试安全风险。创新符合不同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区域发展、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匹配机制,完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积极推进落实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等政策,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
坚持效果导向,加快构建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体系。不断推进人才服务理念、载体、手段创新升级,积极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等用人主体更大自主权,督促建立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持续加强“一园两站两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专家服务基地、继续教育基地)等人才服务平台硬件建设,加强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进网上能办尽办、一网通办,让人才少跑腿、少填表、少交材料,不断提升人才服务“软实力”。健全完善专家人才联系服务制度,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国情研修、决策咨询、休假慰问、日常联系服务等活动,优化表彰奖励制度,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引导人才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水平
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完整准确全面把握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强化理论武装,推动工作实践,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对人才工作各项决策部署。
坚持守正创新。紧跟党中央要求,顺应实践发展和人才需求,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意识,针对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人才评价“破”和“立”的关系、人才使用放活和监管、人才流动配置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人才激励物质和荣誉的关系等难题,打破思维定式,跳出路径依赖,不断探索破解难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系统思维,加强教育、科技、人才改革一体推进,强化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支持、激励等体制机制改革系统集成和协同联动,提升人才综合效能。加强分类指导,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创新,促进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整体协调开发。
推进法治化建设。及时总结专业技术人才改革发展经验成效,加快推动人才开发促进、职称评审、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等法治化建设,用法律制度保障促进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发展。
(来源:《旗帜》2024年第11期)
( 编辑:孙丽 送签:孙丽 签发:钟鸣 )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旗帜杂志社版权所有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承建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京ICP备18060497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24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5,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067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06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