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如何理解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意义?如何加快推进这项工作?本刊约请中央和国家机关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等进行解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了遵循和指南。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把准改革的战略重点和优先方向是关键。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内在逻辑,加快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精准性,形成多项改革综合集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加快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5亿。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创新主体和人才的活力进一步释放,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协同性、互促性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匹配度有待提升,人才链对创新链、产业链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以重大创新需求牵引多部门、多主体、多学科的创新资源和要素,进而应对国家重大需求和全球性重大挑战的工作合力尚未完全形成。
加快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必须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目标要求,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及时将科技和产业的关键需求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内容。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增强对教育、科技及人才融合发展的一体化领导,妥善协调中央与地方、部门与区域、企业同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促进教育、科技与人才各领域主体间的紧密衔接与互动合作。推动教育、产业、科技部门实现战略一体谋划、管理一体协同、工作一体布局、资源一体配置。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破除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制度性障碍,推动跨领域、跨组织、跨学科协同创新,让企业创新共性问题转化为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议题。
2024年4月15日至17日,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福建福州举办。图为参观者在观看机器人自动化设备。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历史性突破,航空航天、信息技术、深海探测、新能源技术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进展显著;高水平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增强,通过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科学有效的大中小学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机制初步形成。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仍面临壮大充实基础研究队伍、培养造就更多世界一流人才和战略科学家、有效提升科研投入产出效能等迫切需求。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立足世界科技前沿特征和演进趋势,主动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不断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实施“企业出题、政府立项、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揭榜挂帅”等机制,加速突破在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核心零部件等领域的瓶颈限制。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力量。既要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鼓励引导青年人才专注于基础科学研究,又要科学规划实施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攻关项目,鼓励引导科技创新人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科技攻关;既要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造就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领跑新兴前沿科技的创新人才,又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让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领域明确提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具体要求。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相协同。2019年,教育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其中,新文科建设要求将科学技术因素融入人文社会科学之中,实现多学科的融合与发展。一些学校进行了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实践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对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协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推动两者深度融合。
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大推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力度。要深化学科专业体系改革,广泛开展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以学生人文底蕴的提升促进科技创新思维的提高。要优化教育评价体系,将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成果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学生的科技意识、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要设计融合科技与人文元素的交叉课程,如科技哲学、科技史、人工智能伦理等,以促进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化对科技和人文关系的理解。要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培养广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想品格,推动形成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来源:《旗帜》2024年第11期;作者系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 编辑:孙丽 送签:孙丽 签发:钟鸣 )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旗帜杂志社版权所有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承建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京ICP备18060497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24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5,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067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06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