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史学传统源远流长,两千多年的持续发展,涵养出中国史学求真求实、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实践,赋予中国史学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崇高使命。
思想伟力引领擘画新征程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中国考古博物馆,强调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团结凝聚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中国史学的智慧和力量。
参观考察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明确提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明确提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明确提出文化建设的“十四个强调”;明确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任务。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
潜心治学探索未知开新局
2019年1月2日,是中国历史学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立意高远、语重心长,对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发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时代最强音。2019年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正式成立。5年多来,中国历史研究院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贺信精神为行动指南,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勇挑统筹指导全国历史研究工作的重任,迈出了铿锵有力的步伐,开创了新时代中国史学的全新局面。
进一步团结凝聚全国史学工作者,充分发挥统筹指导全国史学研究工作的作用。全力以赴高质量推进《(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更加立体、更加全面地展现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更加科学、更加系统地展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努力打造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实践检验的新时代通史力作。实施好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围绕中华文明历史演进及其价值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等重大理论问题,在更广领域、更高层面组织全国史学精锐力量展开系统性、综合性研究。在提高史学学术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展开有思想、有灵魂、有风骨的史学研究。努力推出更多具有思想穿透力的学术成果,产生更多具有原创性、思想性和引领性的学术命题、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形成更多坚守学术价值、学术立场、学术情怀、学术原则,坚持独立思考、独抒己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中国史学学派。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不断厚植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时代命题的历史底蕴。
中国考古博物馆内景。
大力推进构建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走出多学科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路。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是新时代中国史学的学术之源、立足之基、发展之根。构建新时代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必须立足于以自主的、中国的理论、思想和经验来认识历史、解释历史;必须立足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融通马克思主义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国外优秀史学资源;必须立足于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直面中国现实,解决中国问题;必须立足于问题的前沿、概念的创新、理论的创造、思想的科学、体系的独立,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要结合当代史学研究特点和发展规律,不断完善学科设置,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既要抓好优势学科、基础学科,又要扶持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和冷门学科,同时要重视和推动现实意义显著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成长。要打破历史学各领域之间、历史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合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推动历史学研究获得新认识、取得新突破,提出更多为学术界认可、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史学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服务大局开拓创新展新貌
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最悠久、最深厚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史学最鲜明的底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来是史学研究的题中之义,也是史学家们追求的志向。新征程上,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要更加主动地把史学研究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大实践中,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
不断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途径。进一步创新中华文明表达形式,全面发掘其与现代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适应大众的文化需求、审美情趣,讲好中国历史的故事、中华文明的故事,不断增强全党全社会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驳历史虚无主义。倡导“大家写小书”,让更多科学性与可读性兼具的史学类普及读物走向大众。通过新媒体、新形式、新载体,借助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场所,让大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持续拓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的国际交流渠道。要主动设置议题,展开更加多样化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在与国际史学学术思潮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展开平等、有尊严的对话,清晰而响亮地发出中国史学的时代正声。加强优秀史学出版物的国际推广与传播,持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宣传推介。要进一步拓展线上平台,借助海外主流视频播放平台和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的传播渠道,在高质量短视频、直播平台及内容建设上发力,努力构建全方位、多维度、宽领域的历史文化对外传播体系,向世界展现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历史研究院和全国史学工作者将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责任扛在肩上、举在头顶,在赓续历史文脉中,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史学更加恢宏的时代华章。
(来源:《旗帜》2024年第11期;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
( 编辑:孙丽 送签:孙丽 签发:钟鸣 )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旗帜杂志社版权所有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承建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京ICP备18060497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24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5,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067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06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