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 >> 期刊 >> 《旗帜》杂志 >> 2025年第2期

从春节申遗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吴刚
来源:旗帜网2025年04月01日16:28
文字缩放:

春节最能体现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感,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全世界华人共同庆祝的节日,春节申遗成功,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认同。同时,也有助于世界人民感受春节的隽永魅力,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辞旧迎新。春节在中国农历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人们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主题是迎接新年,祈求好运,庆祝家庭团聚,促进社区和谐。通过大扫除、贴春联、放鞭炮等方式告别旧岁,迎接新年。祈福纳祥。人们通过贴福字、包饺子、挂灯笼等习俗祈求好运和幸福,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春节的传统习俗,如守岁、拜年、吃年夜饭等,不仅增添了节日气氛,也传承了文化。春节期间丰富多样的饮食,如饺子、年糕、汤圆等,每种食物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团圆和谐。家庭团圆是核心,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无论多远,人们都会回家与亲人共度佳节,亲情得到了凝聚升华,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庭价值观。春节也是社会和谐的体现,向亲朋和邻居致以新年问候和祝福,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使社会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庙会、社火和灯会上舞龙舞狮、戏曲表演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活动,营造出温馨的社会氛围,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春节传承着和合、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共同价值,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的节日。各族人民按照传统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各民族都是春节文化的重要主体,春节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使各族人民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春节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春节的起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古人通过拜神祭祖和驱邪攘灾,祈求丰收与平安。对于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就被人们所掌握。《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传统的大型岁时祭祀仪式常在岁末年初的冬春时节举行,这便是春节最初的起源。秦朝以农历十月为岁首。汉武帝时,颁布《太初历》,重新将正月定为岁首,春节的时间从此固定。汉代春节称为“正旦”或“元日”,庆祝活动包括祭祀、朝贺和家庭团聚。魏晋南北朝,岁首朝贺仍是朝廷大典,而在民间,贴门神、放爆竹、守岁等逐渐流行,春节成为重要的家庭节日,团圆和祈福成为核心主题。唐代春节庆祝活动更加盛大,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民间则阖家团聚,观看舞狮、舞龙表演。宋代春节的民间习俗更加丰富,挂桃符、贴门神,还有守岁,宋人席振起写过一首《守岁》:“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明清时期,春节习俗基本定型,庆祝活动更加丰富,如逛庙会、赏花灯等,春节成为全国性的节日,团圆、祈福成为大江南北的共同主题。民国时期,公历1月1日被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仍为春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春节成为法定假日。如今,随着华人遍布全球,春节逐渐成为世界性的节日,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庆祝春节。春节从上古的祭祀活动演变为今天的全民节日,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始终是其核心主题。

2024年12月21日,“过年——春节主题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主题展通过艺术化呈现与春节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让游客感受到浓浓年味。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逐渐走向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球庆祝活动。春节在海外华人社区中一直备受重视,许多国家的主要城市都会举办春节庆祝活动,例如澳大利亚悉尼的澳中春晚、伦敦卡姆登集市的中国春节庆典、巴拿马首都巴拿马城奥马尔公园举办的华侨华人欢乐春节庙会等。纽约、伦敦等地的唐人街,每到春节期间便成了欢乐的海洋,舞龙舞狮、杂技、武术、烟花表演等节目,吸引着广大市民和游客。许多国家通过举办春节文化活动,促进与中国的人文交流,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契机。春节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与各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在春节期间发表祝福,表达对华人社区的尊重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可。例如,2025年春节,俄罗斯、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塞浦路斯、巴西、伊朗、新西兰等多国政要送上祝福,恭贺中国人民新春快乐。

近年来,春节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度日渐增强。春节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春联、剪纸、灯笼、年夜饭等,逐渐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了解和喜爱。春节主题的电影、纪录片和电视节目在国际上播出,帮助更多的人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例如,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通过互联网向全球直播,携手全球3100多家媒体进行同步直播和报道,春晚成为全球文化盛宴。而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春节已被列为公共假日。春节的影响力已超越国界,春节假期成为出入境旅游的高峰期,海外游客沉浸式体验中国新年。春节的影响力也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自2010年开始,联合国邮政管理部门发行以“中国农历新年”为题的生肖邮票。为迎接2025年春节,联合国邮政管理局在纽约发行蛇年生肖个性化邮票版张。春节走向世界,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的深化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随着海外传播范围的日趋扩大,春节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

(来源:《旗帜》2025年第2期;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 编辑:刘琼   送签:钟鸣   签发: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