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 >> 期刊 >> 《旗帜》杂志 >> 2025年第3期

以地质智慧和科技力量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贾春曲
来源:旗帜网2025年04月11日16:02
文字缩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履行生态建设先行军的“国家队”职责,规划推进以煤炭生态地质为引擎向生态修复、绿色矿山建设等多元方向发展的产业蓝图,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着眼大局,体系布局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总局党委坚持立足全局、着眼大局,对重大问题深入研究、科学决策,确保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单位发展、业务拓展全过程。

推动重大战略落地。总局党委坚决落实党中央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系列重大部署,坚持“地质立本、科技赋能”理念,坚持党建引领与科技创新并重,优化企业产业战略布局,积极落实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向地球深部进军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全力推进深部资源勘查与矿山地质保障。

统筹各类优势资源。总局党委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布局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板块,2023年底与福州大学联合创建“生态文明实践与创新中心”,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探索煤炭地质学与生态学跨学科融合,聚焦区域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这一主战场发展新产业,应用“AI+地质”技术,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地勘方案”。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总局党委注重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生态修复项目建设一线的工作效能,把“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飘在工地上、党员冲锋在一线”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干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多名优秀同志“火线入党”,潜心扎根一线开展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

精准施策,打造示范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荒山、沙漠、滩涂、森林、草原等治理要因地制宜、符合实际,不能都是一种套路。”总局党委坚决落实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坚持把握大势、立足实际,在乘势而上、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提高工作质效。

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总局党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跟进落实、重点攻坚,制定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成立专项工作组,设立研究中心和专项研发资金,成功申报获批“黄河重点生态区(甘肃白银段)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国家项目,高标准推进各项工作,为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出了贡献。

助力不同地域生态文明示范。在福建,总局党委与福安市坦洋村党支部开展联学联建,抓党建促产业发展,打造乡村振兴(坦洋)示范项目;探索“生态修复+废弃资源利用+产业融合”建材类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为区域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在广东,重点推进珠三角“两屏”地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对五江干流源头进行系统性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助力打造美丽中国“广东样板”。在东北,提出西露天矿“治理+生态+产业”的开发治理模式,开展东辽河上游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进一步筑牢生态屏障。

助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总局党委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取热不取水”“取热不耗水”“地热+多能互补”等清洁能源产业迅速发展,助推我国北方地区地热供暖方式变革。2024年1月,总局党委超前布局地热能全产业链,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所属水文局集团加挂中煤地热集团牌子并落户雄安新区。

生态环境修复后的木里矿区八号井。

生态环境修复后的木里矿区八号井。

久久为功,打基础利长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总局党委牢记殷殷嘱托,按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要求,将长远规划与当下行动紧密结合,脚踏实地抓成效。

长期工程、长效推进。总局党委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战略部署和视察抚顺集团西露天矿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探索中央企业与地方协同发展、融合发展模式,与抚顺市政府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通过采煤塌陷区治理、林地提质、耕地修复等,为使东北地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打造北方生态屏障和山青水绿的宜居家园贡献央企力量。

接续用力、持之以恒。总局党委在青海木里矿区生态整治修复工程完成后,密切关注、着力巩固覆土复绿成果。在总部实时监控木里矿区2023年开始出现的“枯草毡”现象,安排技术团队秉持工匠精神,及时开展枯草清理,先后3批次采集草种、检测草籽发芽情况,准确把握复绿种草自然生长规律,确保植被顺利返青。监测数据显示,木里矿区植被覆盖度及水土保持率均达90%以上,人工植被实现自生繁衍,人工生态系统正向高原自然生态系统平稳过渡,创造了世界首例高原高寒煤矿区生态修复奇迹。一张蓝图绘到底,昔日“天坑”变“天境”。总局承担的这一工程,成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一个品牌。

科技支撑、数字赋能。总局党委在一场场生态修复治理攻坚战持久战中,成立重点工作专班和团队,依托自身丰富的时空大数据资源和超算能力,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及信息化等前沿技术,构筑“空天地时”四位一体的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监测体系。这一新方式不仅深度融合了传统地质调查、物探、钻探等手段,还实现了对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全周期、全方位、精细化监测。适时加派无人机航拍巡护、专人现场管护,强化植被长势监测、地形地貌保护,实施“补植”“补肥”,进一步夯实当地自然生态屏障。

(来源:《旗帜》2025年第3期;作者系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党委书记、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第一政委)

( 编辑:孙丽   送签:钟鸣   签发: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