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 >> 新时代先锋

大道有容 重剑无锋

——记“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卓元

程锦锥
来源:旗帜网2025年04月15日15:36
文字缩放:

人物名片

他扎根市场经济理论研究70余年,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的“常青树”;他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与规律,在价格改革、建设现代市场体系、政府与市场关系、企业改革与治理现代化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提出许多颇具建设性的主张,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突出理论贡献;他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关心年轻学者成长。他,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张卓元。

2024年9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张卓元“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治学之道,求真务实

张卓元的学问不是陷在纸堆之中,而是扎根于生活。

听他讲理论,并不枯燥。他常常透过生动的生活现象发现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进行阐释。

谈及价格改革,张卓元的思绪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彼时的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街道,因几条活鱼而热闹起来,前来购买的人们排起了长队——在计划经济年代能买到活鱼是十分难得的。他说:“菜市场就是人民生活指数的风向标,价格改革搞活了市场、激活了经济,无需讲什么大道理,这便是生活的事实。”

分析不止于此。在理论层面,张卓元指出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而行政定价体制不仅难以充分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且会导致不合理的比价、差价。如何扭转过去由于实行行政定价体制而僵化的价格关系,成为张卓元的理论研究方向。他明确提出,必须推进稳健的市场化改革,实行市场定价体制势在必行。他作为“稳健改革派”的领头人而为学界所熟知,亦是最早坚持市场化价格改革、主张通过市场来形成价格的经济学家之一。

张卓元曾多次参与中央重要文件起草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短则数月,长则一年。在文件起草过程中更新知识、拓宽思维,使经济理论研究更好地同客观实际紧密联系、同国家发展所需紧密结合,便是张卓元的治学之法。

改革之道,稳中求进

张卓元的经济学研究之路始于兴趣。

张卓元生于广东梅县。在梅州中学读书时,他偶然读到了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列昂节夫所著的《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少的他无法理解书中晦涩的经济学理论,却感到十分好奇,萌生了一探究竟的想法。

1950年,怀着对经济学的满腔热情,张卓元考入了中山大学经济系。毕业后,他进入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长期在中国经济学领域“顶级”期刊《经济研究》编辑部工作。

1983年至1993年,张卓元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集中研究价格改革,主张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行政定价体制,转向市场价格体制。1993年至1995年,张卓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他把研究领域转向国企改革和国资改革。

张卓元指出,所有制结构改革和经济运行机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两条主线。这两条主线是互相促进、互相渗透的,没有主次之分,同等重要,它们统一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中。

张卓元是“稳中求进”改革和发展思路的重要倡导者之一。多年来,他始终如一地强调经济发展与改革需秉持稳中求进的理念,以改革助力经济稳定,引领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他提出的一系列理念成为支撑“渐进市场化改革”的坚实理论基石。

张卓元提出和归纳的经济学理论,对于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生之道,律己宽人

张卓元笔耕不辍、笃行不怠,多年来始终坚持经济理论研究并发表著作。80岁之后,他陆续出版了《中国经济转型论集》 《经济改革新征程》 《经济转型与改革攻坚》 《张卓元学术自传》等多部专著,90岁时还出版了《桑榆论集》。

“不能停笔,不要找学生代笔。写东西也有规律性,越写越顺手,越不写越不知从何写起。写东西逼迫你思考,找文献资料,找对立观点,找论据。”张卓元说。

2018年,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85岁的张卓元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两条主线》的报告。有学术期刊要发表此文,文中涉及大量的数据及引文,光是脚注就有59个,需按照杂志的格式重新核对并标注。张卓远亲自查找原始资料后一一完成。

张卓元对自己严格要求,从不马虎对待任何一篇文章。而在审阅他人文稿时,他仅会在认真通读后作一些基础性修改。他说过:“发扬民主,尊重他人的学术观点和文字风格,除非必要的,不要乱改乱删。要多讨论,集思广益,让每个参与者的优势和长处都表现出来。”

采访札记

不激不厉,风规自远

如今,张卓元步入鲐背之年,却仍旧保持着初学者的心态,谦恭虚己。

2018年,张卓元着手编写《新中国经济学70年》 一书时,先草拟了全书大纲,发给写作组和专家组,商定两周后碰头讨论。在讨论会上,有专家指出,改革开放初期东欧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学界影响甚大,故可增加一章。张卓元马上赞同该提议,向大家坦陈,他对这块内容不太熟悉,导致了遗漏。

时刻自谦自省、学无止境,无疑是一位学者对知识的最大尊重。

一位中央文件起草组的同志说,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张卓元能够很好地把经济学的一般逻辑和中国的客观实际结合在一起,着眼于中国改革稳步向前推进,而不是追求一鸣惊人,或是提出很激进的主张。

与张卓元交流过的人也发现,他很少用“我”,而常用“我们”。有人问起中央文件中有关改革的内容,都有谁贡献了哪些思想时,他从来都说,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智慧的结晶。

唐朝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探究王羲之书法妙处时,曾用“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风规自远”来形容。而这十六个字,也正是张卓元作为“稳健改革派”理论家的生动写照。

(来源:《旗帜》2025年第3期;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编辑:张莉   送签:张莉   签发: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