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 >> 期刊 >> 《旗帜》杂志 >> 2025年第6期

千年的遗产 流动的文化

——从《伟大的中国大运河》谈起

赵悦
来源:旗帜网2025年07月23日16:21
文字缩放: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曾开凿运河。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伊利运河、基尔运河等的建设在世界航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空间跨度最大的运河,具有伟大的政治意义、经济效应和文化影响力。

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大运河是“活态”的。一河千载通南北,大运河并非孤立的系统,而是一个复杂变换的时空体系。以运河城市为代表,运河滋养下的广大区域既带有各自的历史文化风貌,彰显着中华文明的丰富与多元,又彼此关联,凝结为一个更为宏大的整体,成为中华文明融多于一、海纳百川的生动写照,进一步呈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广袤博大。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伟大的中国大运河》对于运河城市的介绍是一大亮点。如水上漂来的北京城、河洛崤函之洛阳、襟江带海的扬州、倚江带湖的杭州、港通天下的宁波……这些原本星罗棋布的城市借由大运河串珠成链,从北到南勾勒出大运河的10个河段——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卫河、通济渠、会通河、中运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浙东运河。这些河段或始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或开凿于汉魏晋时期,经由隋代和元代的两次大贯通,最终塑造出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构成的伟大的中国大运河。

俯察7世纪的版图,我们看到通济渠、永济渠从中原腹地恢宏地伸向神州南北——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向南北,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一个大写的“人”字。洛阳雄踞天下之中,是古代中原正朔的象征和控御九州的核心。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将其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和天下秩序的象征,唐代皇帝亦频繁往来于洛阳、长安之间。大运河的修建,使原本就有着崇高传统政治地位的洛阳进一步发展。作为运河的核心枢纽,同时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洛阳承载着贯通九州四海、连结中原与周边世界的重要功能。隋唐大运河修通后,通往南方鱼米之乡的运河成为支撑王朝的生命线。隋唐王朝以其包容的特质和绚烂的文化,空前提升了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借由大运河,山川河流得以重塑,大一统得以再造。

元代大运河较隋唐大运河发生了重大改道。原先通向汴洛的永济渠、通济渠逐渐堙废,运河重心从隋唐洛阳城、北宋开封城调整为元大都。山东地区的济州河与会通河等相继凿通,以此裁弯取直,联通黄河与北方的卫河,再利用通惠河等河流接入大都城。原先以洛阳为中心、折线形的运河,改造成了取道山东,可以从江南直达大都城内的京杭大运河。在运河漕运最为繁忙的岁月里,北京是舟楫千里、千帆所往的目的地。与京杭大运河相生相伴,位于燕山南麓的北京地区从中原王朝的北部边陲之城逐渐跃升为大一统王朝的帝王之都,成为更宏大的世界的中心。更为重要和深远的是,大运河的畅通,使国家得以统筹调配全国资源,继而解决了政治中心与远在千里之外的经济重心山川相隔的问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借由运河凝聚成一中有多、多而为一的整体。

由于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天然形成的河流多呈东西走向。自然禀赋迥异的北方与南方由于缺少作为交通基础的大江大河而容易形成区域间物质文化的殊异。然而,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催生了历史进程的蝶变。

随着汉魏以来的人口迁徙与南方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浙地区衍生出一批贸易繁盛、物产丰饶的商业城市,如扬州、苏州、杭州等,并借由大运河纵向贯通的契机从区域核心成长为全国经济重镇。南方运河城市的经济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对北方物质文化的持续性补给。譬如,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无论是隋唐大运河还是京杭大运河都将杭州作为运河的南方枢纽之一,将南方的财富运送到全国,孜孜不倦地灌溉着中华民族;南来北往的漕船、商船翻过一道道“运河之脊”——闸口与堰坝,沿河而上,最终将四方之货源源不断地送抵京师,保障了北京城的营建与富庶。

这条人工运河既是北方通往古老中原与富庶江南的通道,也是南方与北方文化交融荟萃的纽带。它不仅在地理上突破了自然环境造成的区域分隔,实现了在广大国土范围内南北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度调配,还润物细无声地将其转化成一个宏大的具有共性的人文环境,塑造了多元一体的运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遥想当时,水路即戏路,运河水道为京剧、昆曲等剧种声腔北上传播提供了津桥。吃是运河文化最接地气的一面,大运河沿线又恰似一条菜系融合的美食长廊。衣食住行、文学艺术、民俗信仰……在交融与碰撞间打下了鲜明的运河印记,又在流动的文化里折射出各自的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思接千载,大运河见证了古代中国的历史变迁,但它并未停留在历史中,运河之水承载着千年以来的经济活力与文化底蕴流淌至今,又一次在中国大地上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如今,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浙东运河等河段依然舟楫如织,承担着重要的航运任务。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绿色现代航运工程,充分发挥了京杭运河苏北段黄金水道综合效能。千年古运河通江达海,500吨级航船可直达宁波,杭州内河枢纽港的地位大为提高。“杭州六小龙”从运河沿线的钱塘江畔腾空而起,融汇了大运河承载的“中国创造”之精神,亦向世界昭示着“中国智慧”。北京、洛阳、扬州、杭州等多处大运河专题博物馆拔地而起,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沿运河文化带铺展开来,运河遗产走进博物馆,运河文化走进千家万户,生动诠释了大运河在新时代的活态传承。千年古运河澎湃出新的活力、新的业态,带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浪潮里百舸争流,扬帆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前沿。

大运河宛如流淌千年的文明血脉,不舍昼夜地滋养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基因和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沿岸星罗棋布的城市宛如跳动的文明脉搏,时刻跃动着生生不息的文明薪火,演绎着历久弥新的城市史诗。让我们跟随《伟大的中国大运河》回到历史的长河之中,在运河历史与城市文化的时空交织中,感受静默的字符背后与时代共振的强有力的城市之音。

(来源:《旗帜》2025年第6期;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 编辑:刘琼   送签:钟鸣   签发: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