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 >> 期刊 >> 《旗帜》杂志 >> 2025年第6期

从红色家风中汲取智慧力量

徐嘉
来源:旗帜网2025年07月23日16:29
文字缩放: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风能够引领人向上向善,不良的家风不仅殃及子孙,也会败坏社会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传承红色家风,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力量,是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培育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应有之义。

汲取红色家风中的信仰力量

坚定信仰,是红色家风的根本。家风作为维系家庭的精神纽带,首先是一种价值观,其根本在于信仰。有信仰的家风才有力量,才能持续地传承。老一辈革命家在言传身教、培育家风时,始终把家风建设与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崇高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使家风拥有了信仰的力量。

习近平同志在给父亲习仲勋同志的信中说,“希望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宝贵与高尚品质很多”,尤其是“对信仰的执著追求”,“无论是白色恐怖的年代,还是极左路线时期;无论是受人诬陷,还是身处逆境,您的心中始终有一盏明亮的灯,永远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习仲勋同志的坚定信仰,如春风化雨,为家人提供了润物无声的滋养。朱德同志“最伟大的品质是他对革命事业的耿耿忠心”。20世纪70年代,有关部队考虑到朱德同志唯一的儿子离世,便将他的孙子朱全华从青岛调到北京,必要时可以在身边照顾。朱德同志知道后,对孙子说:“我不要孝子贤孙,要的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哪里来的,还应该回哪里去!”简短的一番话,体现了他为革命奉献终身的责任感以及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罗荣桓同志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弥留之际,他仍在叮嘱子女:“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但是你们一定要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

“永远干革命”,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的信仰与传承。对于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员来说,家风不仅是私事,更与党风、政风、社风紧密相连。老一辈革命家所培育的红色家风,不是一家之私事,也不是为了延续家族荣华富贵,而是始终与建设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类新社会的崇高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启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中的信仰力量,通过培育、传承优良的红色家风来坚定忠诚担当的理想信念,踏踏实实做好当前的工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贡献力量。

2023年6月19日,延安时期窑洞亮相北京延安文化展示中心。

汲取红色家风中的爱国情怀

热爱祖国,是红色家风的内核。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正家,而天下定矣”等名句,深刻阐述家国相依的辩证关系,强调“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老一辈革命家大多亲眼看见过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很早便立下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誓言,并将其植入家庭每名成员的心灵深处。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同志一生忧国忧民,历史使命感促使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为人民求解放的斗争洪流中。他在教育子女时,总是不忘告诫他们“为人民服务”。1946年,他叮嘱留学苏联的次子毛岸青:“希望你在那里继续学习,将来学成回国,好为人民服务。”他让长子毛岸英去农村的“劳动大学”艰苦锻炼,用一身泥土、双手老茧作为“毕业证”。后来,他还支持毛岸英主动请缨入朝参战。刘少奇同志的女儿刘爱琴幼时失联,后被党组织找回。为此,他教育女儿:“你是党用几百块大洋换回来的,是人民用血汗赎回来的,等你长大了,也要为千千万万的受苦人办事。”1939年,刘爱琴赴苏联留学,刘少奇同志又叮嘱:“你到苏联学习,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学到更多的本领,同时要把身体搞好,回来建设我们的国家。”任弼时同志勉励孩子:“吃了人民的小米,不能辜负人民对你们的希望,将来一定要为人民做事。”乌兰夫同志也经常教育子女,要多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要讲奉献,没有奉献就没有爱,奉献就是爱呀!”

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就是不仅自己为党为国为民尽职尽责,还把家风建设与报国为民的崇高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在和平建设年代,他们把家庭的“小爱”上升到为了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大爱”。这启示我们,处理好“小家”与“大家”的关系,以国家民族利益、人民群众安危为重,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家风建设中实现“家国同构”的要义。

2025年3月15日,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中华好家风”主题展厅,小学生志愿讲解员向观众讲解“清风传家”故事。

汲取红色家风中的清廉风范

清廉简朴,是红色家风的底色。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靠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革命家坚持以俭修身、清廉自守,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后人树立良好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普遍都强调崇尚节俭,过朴素的生活,多与他人比修养、比勤俭,少与他人比阔气、比享受,切不能沾染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

1936年夏天,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亲眼见证了毛泽东、贺子珍夫妇的俭朴生活。他在《西行漫记》中记录,毛泽东夫妇的住处“非常原始”,“在两间窑洞里,四处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除此之外,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他所有的私人物品不过“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张闻天同志的夫人刘英也回忆道:“1935年底在陕北,革命有了‘家’,我和闻天也成了家,那时没有举行什么仪式,也没有请客,情投意合,环境许可,两个行李卷合在一起就是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要求子女“吃苦、求知、进步、向上”,周恩来同志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给他们订立了“十条家规”,刘少奇同志立下“慈严相济、自立自强、公正为民、忠诚担当、清廉刚正、以身作则”的家训,朱德同志定下“立德树人,勤俭持家”的家风。生活中,陈云同志告诫家人“浪费和贪污一样都是犯罪”,家中每顿都是粗茶淡饭,厉行节约用水,两套中山装缝缝补补穿了30多年,自行车骑得快散架了才换。受他的影响,直到今天,他的子女家中还贴着“请节约用水”的字条。彭德怀同志提炼了“第一,自己不贪;第二,别人不送;第三,敢把厚脸皮、熟人挡回去”的“保公三诀”,刘伯承同志告诉子女“廉隅的品行,要靠平时俭朴的生活养成”,陈毅同志写出了“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以此告诫家人、警醒后人。

“公生明,廉生威”。老一辈革命家用清清白白的从政经历和清廉刚正的朴实家风,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民族艰苦朴素、勤俭克己的传统美德,也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廉洁奉公的本色。这启示我们,“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

汲取红色家风中的自律精神

自律守纪,是红色家风的基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一辈革命家作为各自家庭的家长,不仅始终以身作则、严守党纪,体现出超乎常人的党性修养,还严格地教育和要求自己的家人严守规矩、反对特权,不能搞特殊,不允许以他们的名义、地位、权势去为自己谋私利从而成为“特殊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亲友来到北京时,毛泽东同志都恪守交往的三条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他公私分明,劝说杨开智:“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事,不要使政府为难。”1964年核试验之前,周恩来同志要求每位工作人员搞好保密工作。虽然妻子邓颖超同志是老党员、中央委员,但他对妻子仍然是该讲的则讲,不该讲的则只字未提。邓颖超同志发现周恩来同志特别忙碌,只是叮嘱他注意身体,不该问的绝不多问。直到报纸上公布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她才知道丈夫为什么忙。邓小平同志的长女邓林回忆:“父亲对子女很民主,但不是放任。父亲对我们的要求是国家的法律不能侵犯,我们家的孩子要守法,要谨慎,名不要出太大,要夹着尾巴做人,不能干出格的事。”习仲勋同志一生严谨治家、公正无私,在子女教育上不允许家人搞任何特权。他对子女们说:“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

“恋亲,但不为亲徇私”。老一辈革命家恪守共产党的基本准则,将纪律观念、反特权思想融入家风家教之中,为今天涵养优良家风家教树立了榜样。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作风的重要表现,是党风政风好坏的风向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他们擅权干政、谋取私利,不得纵容他们影响政策制定和人事安排、干预正常工作运行,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这启示我们,作为党员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敬畏党纪国法,构筑起思想防线,管好自己和身边人,过好亲情关。

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史中淬炼形成的红色家风,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风的时代表达,而且凝聚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修身齐家过程中体现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廉洁自律等方面的行为举止、精神风貌和政治品格。在新时代,红色家风依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精神源泉,显示出强大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我们要自觉传承红色家风,在干事创业中注入更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来源:《旗帜》2025年第6期;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

( 编辑:刘琼   送签:钟鸣   签发: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