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近日,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旨在通过加强创新资源统筹,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完善科技创新生态,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创新动能。
以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为支撑,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协同
当前,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要进一步全面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布局和创新力量组织,提升农业科技的系统化组织水平和体系化攻关能力。
明确功能定位。分类明晰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功能定位,强化核心使命,聚焦主责主业。崖州湾国家实验室重点聚焦重大战略急需,加强前沿技术创新。中央级科研机构重点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主攻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农业重大科技问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强化为农服务使命,重点是加强新农科建设,加强农业生物育种、人工智能等急需学科专业布局,开展有组织的前沿基础研究。农业科技领军企业重点结合生产实践和自身发展需要,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强化协同创新。横向上,坚决打破行业壁垒、门户之见,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工业和信息化、财政、水利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协同,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统筹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优势创新力量,开展有组织、体系化、任务型的科研攻关。纵向上,推动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与地方科研推广机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建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强化国家级与省级体系衔接互动。
深化院所改革。以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结合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试点探索企业化管理等更灵活的制度。落实科研人员离岗创办企业、兼职创新等举措,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鼓励运用股权激励、赋权入股等多种方式实施收益分享。
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
以农业科技重大项目实施为引领,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模式
我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亟须突出应用导向,聚焦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优化重大科技任务布局。统筹部署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创新、重大新品种创制、试验示范应用。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中力量攻克瓶颈制约。组织实施好农业生物育种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培育重大突破性品种。系统谋划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着力解决农业重大科技问题。
面向产业实际征集需求。加强战略研究与技术预测,注重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健全科技需求来源机制,完善面向产业征集科技需求的选题方式,注重行业、企业、地方等联合“出题”,聚焦重点领域攻关重大科技命题。
面向应用场景创新研究。突出应用场景驱动、上中下游联接、多学科融合,探索运用揭榜挂帅、赛马制、部省联动等组织模式,试点推行长周期科技项目,支持非共识项目研究,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集成应用创新。
面向用户反馈评价验收。完善适合农业特点的科技项目分类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科技成果评价导向,针对技术研发类项目,突出推广应用实效、市场占有率等产业评价标准,引入品种审定、农机鉴定等第三方机构全程参与项目实施,及时纠正偏差。
以培育壮大农业科技领军企业为关键,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科技领军企业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要牢固树立抓科技必须抓企业的理念,强化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一批龙头型、高速成长型和潜力型农业科技企业。
建立农业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构建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库,建立企业创新能力动态监测机制,“一企一策”闭环式推进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推行后补助、政府采购合作创新等支持机制,推进企业设立研发准备金。
支持企业承担农业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决策、农业主推技术评选,提高企业参与涉农科研项目比重。产业应用导向明确的项目原则上由企业牵头,大幅提升企业承担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的比例。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盟、创新联合体。促进农业科技企业集聚,高质量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支持企业建设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促进企业、科研院校技术研发、中试验证等平台双向开放。建强农业企业人才队伍,选派科技人员到农业企业任科技副总。鼓励社会资本按照市场化原则设立农业科技创投基金,组织农业科技金融高端对话和农业科技创投大赛,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以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为导向,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生态
农业科技具有长周期性、不可间断性、生物多样性、生态区域性等特征。要遵循农业科技创新规律,适应科技竞争新要求,加快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
加大符合农业科技特点的创新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鼓励各地探索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完善科研项目绩效管理制度,压实项目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和项目负责人直接责任。
创造有利于激发活力的创新环境。强化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弘扬科学家精神,宣传农业科学家先进典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服务,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专员派驻机制。推广创新积分制,加大农业科技领域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政策支持力度。
加强农业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从建章立制、监督问效、风险防控等方面协同发力,筑牢“防火墙”,加快构建覆盖全面、分工协作、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农业科技监督体系。坚决整治“圈子”“围会”现象,严厉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来源:《旗帜》2025年第6期)
( 编辑:刘琼 送签:钟鸣 签发:林燕 )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旗帜杂志社版权所有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承建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京ICP备18060497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24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5,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067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