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 >> 期刊 >> 《旗帜》杂志 >> 2025年第6期

科学编制国家发展规划 推进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现代化

申兵 王丹
来源:旗帜网2025年07月30日16:07
文字缩放: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这一战略部署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效路径。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构建科学完备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高效协同的政策统筹机制,已成为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对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战略意义

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是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制度载体。这一制度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根基,将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有机统一,通过顶层设计的科学性、战略目标的连贯性、实施过程的协同性,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优势。具体而言,国家发展规划是国家战略意图、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目标和新阶段重点任务的集成载体,能够有效指引政府工作重点和公共资源配置方向,党通过指导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中长期规划等顶层设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战略全局出发明确规划导向,本质是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的集中体现,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能够通过制度创新升级治理体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的健全,是将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与基层探索的创造性相结合,通过理念革新、机制重构、技术赋能,推动治理体系从传统型向现代化跃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要想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必须全面构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治理逻辑。因此,将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新兴战略嵌入规划框架,能够提升制度对新阶段新发展理念的承载力。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彰显了党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提升治理能力的鲜明特征,也为提升治理体系韧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能够以民主集中制全面凝聚社会治理合力。规划编制过程是党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这一制度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通过“民主聚智—集中定策—协同落实”的闭环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共同体。从“十四五”规划首次开展网络问计并收到100多万条网民建议,到“十五五”规划召开民主党派座谈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专家学者等开展专题研讨,规划编制已经成为集中民智的“最大公约数”工程。其实质是党通过民主集中制把人民群众的个体智慧升华为国家治理的集体智慧、把多元诉求转化为系统方案的过程。这种“顶层设计—分层落实—动态调整”的机制,能够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最大化治理效能。

2025年5月17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工作人员在“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展区介绍北京市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最新成果。

聚焦四个方面以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推进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现代化

“加快建立制度健全、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规划体制”,“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工作目标。要聚焦理念革新、机制优化、工具升级、能力提升四个维度,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强化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紧紧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全面聚焦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面临的关键问题,谋划提出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大战略、跨部门跨行业的大政策、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跨区域大项目,为其他规划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提供总遵循。深化新发展理念的制度嵌入,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共同富裕等目标纳入规划核心指标体系。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策略纳入中长期规划框架,强化“十五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衔接。持续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和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支撑作用。建立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通过国家级专项规划,聚焦需要集中力量突破的重点领域。通过国家级区域规划贯彻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持续完善规划与政策体系协同机制。构建纵向贯通的执行链条,同步部署、同步编制、同步实施一批国家级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形成国家发展规划由专项规划在“条”上细化、由区域规划在“块”上深化、由国土空间规划在“地”上保障的上下贯通机制。创新横向协同的政策矩阵,运用系统观念统筹处理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统筹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工具的目标耦合,避免单一领域政策“单兵突进”或部门利益固化导致的治理碎片化。建立并完善政策效果动态评估机制,及时调整政策工具箱组合,构建“目标—工具—评估”三位一体的规划框架,将中长期发展愿景转化为可操作的战略路径。

优化规划与宏观调控协调联动机制。构建“规划定方向—调控抓落实—评估促优化”的治理闭环。明确以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为实施工具,通过目标耦合、节奏协同、效果叠加,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治理模式和宏观经济政策统筹协调机制。以优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体系为关键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时、度、效。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稳定性、透明性和可预期性,审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切实防范合成谬误及收缩效应。加强财政预算、政府投资、土地供应等对国家发展规划的实施保障。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和增量资源供给,加强投资审批制度与用地、环评等制度的有序衔接,形成工作合力,加快重大战略项目落地实施。

提升规划治理法治化水平。增强规划治理的法治保障。强化国家发展规划法的约束力,提高发展规划的权威性、规范性、传导性。明确规划编制、审批、执行、调整的法定程序,规范规划与财政预算、投资计划的衔接机制。建立规划实施的法治监督体系,加强人大对规划执行情况的依法监督。强化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在规划中扩大市场化指标比重,减少行政性直接干预。引导地方政府更多运用碳排放交易等市场工具落实规划。建立规划实施的经营主体参与机制,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制定配套行业规划,推动“国家规划—行业规划—企业战略”的良性互动。

(来源:《旗帜》2025年第6期;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 编辑:刘琼   送签:钟鸣   签发: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