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 >> 期刊 >> 《旗帜》杂志 >> 2025年第6期

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

隆国强
来源:旗帜网2025年07月31日16:24
文字缩放: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强调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深刻阐明了改革和开放的内在统一关系,为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论,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深刻认识改革和开放的内在统一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改革越深入,对开放的水平要求就越高;开放水平越高,对改革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充分论述了改革与开放的内在统一性。

高水平开放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劲动力。以开放促改革是我国统筹推进改革开放伟业的重要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幕,我国从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开始,不断推进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在对外开放进程中,我们对照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打造具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不断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了兑现我国加入的承诺和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我国修订和调整了2300余部法律和部门规章,修订或废止了19万余份地方政府规定,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批准建立了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平台,发挥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作用。自由贸易试验区300多项制度创新在全国复制推广,有力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和营商环境的改善。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高水平开放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对外开放与全面深化改革相辅相成,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对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提出新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为高水平开放提供制度保障。例如,我国要吸引更高水平的外商投资,必须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与制度环境,在商事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统一市场建设等诸多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再如,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在外汇、外事管理、出入境管理制度等领域深化改革。如果没有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应支撑,对外开放不可能“单兵突进”。因此,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制度型开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外开放本质上也是改革,这是改革和开放内在统一性的重要表现。对外开放不仅是政策调整,而且是涉外经济体制的改革。四十多年来,随着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外贸体制、外资管理体制、对外投资体制等涉外经济体制持续改革,形成了与多边贸易体系相符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成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2024年3月18日,第四届中国跨境电商交易会在福建省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中国(福建) 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海丝商城亮相展会。

全面理解改革和开放相统一的重大意义

改革和开放相统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举措。”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也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改革和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改革和开放相统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要求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释放发展潜力,激发发展活力。同时,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形成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增强内外循环的联动效应。

改革和开放相统一是应对国际环境不确定性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难题加剧,世界进入变乱交织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应对外部环境的风险挑战,关键是要做好自己的事,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破除“卡脖子”难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在大国博弈中取得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际环境越复杂,我们越要敞开胸怀、打开大门,统筹开放和安全,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我们要把中国式现代化放在全球格局中进行谋划,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外部挑战,抓住战略机遇,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空间。面对个别国家的遏制打压,我们要增强战略定力,保持战略信心,提高斗争本领,统筹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坚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用全球视野来谋划中国式现代化。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环境新变化,我国必须坚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

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高水平开放的制度保障,也是推进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稳步推进规则、规制、标准、管理等制度型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形成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稳步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工作,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充分发挥自由贸易区(港)先行先试作用,主动开展压力测试。完善数据跨境流动法规,创新监管模式,提高监管能力,以“管得住”“管得好”支撑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促进数字贸易发展。建立与完善基础制度,提高碳足迹统计与管理能力,积极应对碳相关贸易、投资新规,推动绿色贸易健康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工作,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贡献智慧。坚持内外联动,相互促进,推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为牵引,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我国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大国,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为建设贸易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要牢牢把握国际贸易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蕴含的战略机遇,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一是大力提升货物贸易。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财税金融政策协同,增强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把竞争优势从成本优势更多转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绿色优势。把企业国际化布局与打造贸易网络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中间品贸易,提升中间品出口竞争力。发挥绿色产业优势,积极发展绿色贸易。二是创新发展服务贸易。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为牵引,大力推动服务业投资与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加快引进专业服务,推动我国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增强服务出口竞争力。三是创新发展数字贸易。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各类主体有序布局海外流通设施,鼓励电商平台国际化经营。不断改进数字经济监管环境,实现对数字平台企业的常态化监管,鼓励平台企业“走出去”。支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增强数字贸易企业国际竞争力。

深化跨境投资体制改革,大力打造跨境投资强国。我国既是吸引外商投资大国,也是对外投资大国。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跨境投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有机结合,才能加快建设投资强国。一方面,要着力深化改革,把我国打造成引资高地。要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一视同仁地支持内外资企业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政府采购等。以服务领域扩大对外开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同时,要做好投资促进工作,进一步完善外资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认真解决合理诉求,加强外资企业权益保护和服务保障力度,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另一方面,要深化对外投资体制改革,建设对外投资强国。要正确认识对外投资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完善对外投资管理与服务体制,加强和改善对企业海外投资的引导、管理和服务。引导企业把出海战略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更好结合,引导产业外移与国内产业梯度转移有机结合,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增强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以对外投资带动中间品贸易。充分发挥商协会作用,加强对外投资协调合作,减少内卷。增强企业风险防范能力,保护好企业海外利益。

(来源:《旗帜》2025年第6期;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

( 编辑:刘琼   送签:钟鸣   签发: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