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 >> 期刊 >> 《旗帜》杂志 >> 2025年第6期

以改革为动力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刘焕鑫
来源:旗帜网2025年07月31日16:31
文字缩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对进一步深化粮食领域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提出一系列改革任务,对持续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粮食领域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坚决扛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2025年4月18日,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乐平铺镇大尉庄村高标准农田里,技术人员操作植保无人机进行小麦“一喷三防”作业。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粮食领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推进粮食领域改革,必须紧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一主线,把准方向、锚定目标,立足实际、守正创新,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有序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

推动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粮价是百价之基。稳住大国粮仓、稳了物价、稳了市场、稳了预期,方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支撑和回旋余地。近年来,虽然全球粮食贸易不确定性增加、国际粮价波动幅度较大,但我国粮食市场保持总体平稳。全会提出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这是做好粮食保供稳价工作的重要原则。要以此为目标,加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和分析研判,进一步强化粮食收储调控。粮价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对这两个方面要统筹考虑,进一步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坚持分品种施策,推动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坚决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必须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积极性。这方面,既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也要加强政府支持保护。全会提出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在主产区利益补偿上迈出实质步伐。这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在现有的纵向利益补偿基础上,形成纵横结合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体系;有利于激励农民种粮,推动构建“饭碗一起端”的责任体系。要着眼保障粮食安全全链条谋划和推动,积极发挥流通环节作用,丰富利益补偿形式。支持产粮大县发展粮食产业,深化产销合作,延伸产业链条,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让种粮农民有钱赚、不吃亏。

建立粮食购销和储备监管新模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搞好粮食储备调节,确保粮食市场供应不出问题。近年来,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取得积极成效,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粮食监管和储备管理不断加强,但在监管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全会提出统筹推进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监管新模式,这是做好粮食市场调控工作的实践要求。要持续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市场活力;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粮食储备体系,更好发挥政策性收储作用,推动市场稳定运行。优化粮食购销和储备监管模式,创新监管手段,提升监管效能,为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增产与减损并行,既要重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也要重视各领域、各环节的节约减损。全会提出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这是常态化推进节粮减损的科学路径。要强化节约就是增产的意识,坚持以法治为基础、以健康消费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全领域覆盖、全链条管理的节约减损长效机制,共同耕好粮食节约减损这块“无形粮田”。常态化开展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公益宣传,促进形成爱粮节粮、崇尚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让节约粮食成为永不过时的社会美德。

2024年9月22日,在河北省邯郸市磁县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上,农民展示收获的谷子。

深刻认识粮食领域改革面临的形势,切实增强抓改革促发展的信心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推动粮食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基础支撑更加有力,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我国粮食储备实力显著增强。目前,已经构建形成了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储备和社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体系。各类企业粮食库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库存消费比远高于17%—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保障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有效建立。针对近几年全球粮价大幅震荡波动的新情况新挑战,统筹抓好各项市场调控政策实施,组织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年均收购粮食8000亿斤以上,推动国内粮食市场保持供应较为充足、价格总体平稳的态势。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一批粮食应急储运、加工企业和应急配送中心、供应网点建成运行。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共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近7000家,粮油应急日加工能力超过170万吨,日加工量可满足全国人民两天的需要。粮食政策制度体系日益完善。粮食安全保障法颁布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陆续出台,保障粮食安全的法治手段更加有力。各方面坚决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中央和地方共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格局更加稳固。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仍然面临一些压力和挑战,粮食供需紧平衡的态势没有改变,品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国际粮食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不断增强忧患意识,立足世情国情粮情,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粮食领域高质量发展动力,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要求,持续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粮食领域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持续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提供了行动指南。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将强化责任担当,狠抓改革任务落实,持续推动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坚持党对粮食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粮食工作的全面领导,是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粮食安全高度重视、念兹在兹,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粮食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自觉从中找方向、找思路、找方法,确保粮食工作贯彻党中央精神、符合党中央意图,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充分发挥体制机制改革牵引作用。统筹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是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和储备领域改革的明确要求和重点任务,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要围绕建立监管新模式,突出监管重点,聚焦监管靶向,创新监管方式,加强对国家粮食安全目标落实、粮食储备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执行、政策性粮食库存管理、粮食质量标准执行、粮食流通活动等情况的监管。结合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情况,针对问题多发环节,进一步增强监管精准性。强化信息化监管,注重人防技防结合,多措并举提升监管效能。

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推动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这些改革任务的落实,需要从市场和政府两个角度协同发力。围绕粮食稳价保供,统筹抓好粮食收购和市场调控。精心组织市场化收购,优化市场购销环境,引导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激发市场购销活力。结合市场运行态势,抓好政策性收购,分品分类施策,注重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预调微调,用好政策性粮食库存,把握好时度效。围绕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利益,推进粮食流通提质增效,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粮食节约减损,把粮食各环节损失浪费降到最低限度。

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改革和法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要强化依法依规管粮管储意识,贯彻实施粮食安全保障法,持续抓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完善配套法规规章制度,推动粮食方面地方性法规制修订工作。规范和强化执法行为,严肃查处各类涉粮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压实各地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切实做到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来源:《旗帜》2025年第6期;作者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

( 编辑:刘琼   送签:钟鸣   签发: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