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带着历史的哲思,揣着初心的守望,来自新华社总社各部门各单位、国内各分社和京外直属企业的102名专职党务干部,齐聚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开展为期一周的研学。
新华社机关党委和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精心设计课程,学员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足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红色新闻山”鉴往知来、淬炼作风,传承弦歌不辍、开拓进取的精神品格,以学促干提升本领,从“胜利的出发点”走向更大的胜利,做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新闻宣传尖兵。
时代回响“到延安去”
《红星照耀中国》又译为《西行漫记》,记录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在陕甘宁边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如何生存下来并扩大自己的队伍?共产党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斯诺在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中,抛出了“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并决心一探究竟。
杨家岭革命旧址的一孔窑洞狭仄昏暗,毛泽东与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律的“窑洞对”发轫于此。远处,中共七大中央大礼堂旧址内,毛泽东亲笔为大会题写的主题词“同心同德”四个大字高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在授课老师带领下,学员们齐声重温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闭幕词《愚公移山》中提出的战斗口号,学党史增强“四个意识”。
“当年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大多是唱着抗大校歌走向延安的。”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副院长曹琨《感悟红色歌曲中的革命精神》的授课新颖生动,他将党史韵咏于《黄河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等歌曲中,带领学员们学唱经典,深度解析当年的青年们为何“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用歌声讲述党的精神谱系,历史为什么选择延安。学员们唱出了千山万水不忘来时路、愈是艰险愈向前的新时代答卷。
从“延安精神”中走来
“延安精神”如何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一?延安革命纪念馆内人流如织,学员们在一个个展陈中寻找“胜利的起点”。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内,一块巨石上雕刻着“实事求是”4个大字。走进“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主题教室,4扇大门造型别致,浮刻着“1935—1948”“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字样。“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和革命传统,随着老师讲授和现场展陈,深深烙进了学员们心里。“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热情,敲打着我们的心灵,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大家纷纷感叹。
本次培训精心设计了重回“精神家园”环节。延安清凉山记录了新华人为党的新闻事业不懈奋斗的光辉历史,更淬炼了新华人坚持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涵养品德情操、严守纪律规矩的优良作风。
续“烽火”为人民服务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道。
这厚植的人民情怀从哪来?学员们在梁家河寻找着答案。“知青们当年要过跳蚤、饮食、劳动、思想‘四关’,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什么苦都吃,开荒、种地、铡草、拉煤、挑粪,带领乡亲们打井、修淤地坝、建沼气池……”当年房东刘金莲的讲述带着浓浓的延川口音,学员们听得滋滋入味,也深刻地感悟了习近平总书记心怀家国、躬身为民的初心所在。延安宝塔旁,学员们集体重温入党誓词,牢记初心使命。在张思德巨型石雕下,大家齐声诵读《为人民服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初心使命的重要论述。
让历史告诉现在,让历史启迪未来。
如何做好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新时代新华人?清凉山的岁月虽已远去,延安的作风却永承初心。
新华社机关党委负责同志在培训班结业式上提出,本次培训围绕“赓续红色血脉、淬炼政治忠诚”主题,结业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学员们一致表示,“梦回延安”身上激荡着“烽火”,要将先辈们的高尚情操和优良作风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加强党性修养,“铸忠诚、正操守、严规矩、改作风、善作为”,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推动新华社事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供稿:新华社机关党委)
( 编辑:刘琼 送签:徐雅维 签发:林燕 )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旗帜杂志社版权所有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承建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京ICP备18060497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24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5,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067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06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