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中国科技馆党委始终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牢牢把握科普工作的政治属性和人民立场。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中国科技馆党委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学之夜”活动,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协同、社会参与的“大联合、大协作”科普工作格局。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科普事业发展的“根”与“魂”
高站位谋划,服务国家战略大局。活动主题紧密围绕“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智趣文化惠民”三大核心,精准对接量子信息、深空探测等国家科技创新前沿和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文化需求,确保内容兼具政治性、科学性与惠民性。
创新思政载体,弘扬科学家精神。活动深度融入“科技馆里的思政课”品牌建设,播放中国首部8K太空实拍电影《窗外是蓝星》,并邀请航天英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亲临现场与青少年代表面对面交流。他们现场深情讲述航天故事,生动诠释载人航天精神和胸怀祖国、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激发了广大青少年探索宇宙奥秘、矢志科技报国的热情与梦想,实现科普活动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强化组织保障,发挥党委核心作用。馆党委多次召开党委会、协调会研究方案、解决问题,明确由展览教育党总支牵头具体负责。党委班子深入一线督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深化资源整合,汇聚党建引领下的磅礴“合”力
纵向贯通,联动各方力量。中国科技馆积极承接并牵头组织“跟着电影做科普”项目。在全国启动仪式上发布重磅科普资源,提升了活动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同时,联动北京市及朝阳区科技文化嘉年华活动,将优质科普资源有效下沉至基层社区。
横向联合,借力科研院所与市场主体。实现了科研力量深度融入。与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顶级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将多个代表国家前沿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互动展品。实现了企业力量创新赋能。联合企业及知名高校科学家团队,重点展示生命健康、仿生科技、智能生活等领域的前沿应用成果。实现了科普资源共创共享。活动首次集中展示由30余个科研团队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展品70余件(含流动科普展品),涵盖商业航天及太空经济等热点,实现了科普资源的源头活水与高效供给。
体系联动,凝聚全国科技馆“一盘棋”格局。研发设计的“科学之夜”相关科普资源,与全国各地科技馆免费共享,实现全国科普资源的互惠共享。举办“广场大舞台”全国展演,北京科学中心等20余家省(区、市)科技馆积极响应,百余名科技辅导员充分展示了科学教育活动的创新成果。同时,活动还推出了球幕版与巨幕版,为全国科技馆、天文馆提供高品质的“电影+科普”融合范例。
把科学交给人民,打造人民满意的科普盛宴
高端成果“近”民,感受科技脉动。活动集中展示国家重大创新成就和前沿科技应用,让公众深刻理解科技对生产生活的变革性力量。此外,活动首次大规模公开展示“首台套”转化展品,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出论文,变得“可观看、可倾听、可互动”。
沉浸互动“乐”民,点燃科学梦想。中国科技馆创新性地将常设展厅开发为沉浸式科普剧场,各类主题体验精彩纷呈。“科学运动会”将科技原理融入趣味运动项目;“科学N次方”科普小推车带来灵活丰富的动手实验;“人体彩绘”探索人体奥秘;“巧手做月饼”融合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这些活动让科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生动有趣。
文化融合“亲”民,提升生活品质。能量加油站、科普集市等版块精选融合科技元素与传统文化创意的特色产品,打造集科普学习、文化体验、休闲消费于一体的空间。
服务优化“惠”民,扩大覆盖影响。活动期间延长场馆开放时间,优化参观路线,加强安全保障和志愿服务,营造安全、舒适、愉悦的科普环境,有效扩大了活动的覆盖面和受益人群,真正将科学文化大餐送到群众身边。
锤炼人才队伍,在火热实践中引导人才成长
党员尽显担当本色。面对活动规模大、持续时间久、环节繁复、要求严苛的挑战,馆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办公室(党办)统筹协调,确保政令畅通;展览教育中心、展览设计中心、展品技术部党员骨干保障展品展项按期就位;科普影视中心、观众服务部、后勤保障部、安全保卫部周密制定应急预案,保障了大流量观众的安全有序参与。
员工能力显著提升。活动为中国科技馆员工提供多岗位实践平台。研发团队在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首台套”展品、开发沉浸式导览剧和解谜活动中,提升了展品教具研发和科普化表达能力;一线辅导员和工作人员在高强度、高互动性的服务中,坚持首问负责制,显著提升了沟通技巧、服务意识和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通过参与组织服务航天英雄见面会、布展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倾听公众的热烈反馈,员工们更加深刻体会到科普工作的崇高价值和肩负的使命担当,进一步增强作为科普工作者的自豪感、归属感。
党建引领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科普事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科普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科普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深化党建业务融合是关键路径。找准党建工作与科普工作深度融合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科普事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践行科普为民是永恒宗旨。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创新科普理念、内容、形式、方法与机制,提升科普服务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对优质科普的需求。
强化资源整合是重要支撑。善于运用党建引领下的组织协调优势,坚持“破壁、跨界、升维”理念,积极引导社会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科普事业。
注重人才培养是长远之基。要将重大活动作为锻炼人才、培养人才的熔炉和舞台,完善人才发现、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的科普工作队伍。
(供稿:中国科技馆党委)
( 编辑:刘琼 送签:徐雅维 签发:林燕 )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旗帜杂志社版权所有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承建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京ICP备18060497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24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5,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067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06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