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機關黨建資料庫>>習作共讀>>書籍>>《習近平用典》

《習近平用典》為政篇【4】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2018年12月05日15:02
文字縮放: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

——《在新疆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習近平同志多次表示,他很喜歡蘇軾的這一句話。歷史上有很多類似教訓:唐代開元盛世,玄宗卻喪失進取心,驕傲怠惰、沉溺享樂,終致“安史之亂”﹔清朝康乾盛世,朝野卻揚揚得意於文治武功,奢靡腐化、放鬆吏治,轉而走向嘉道中落。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組織,生存和發展最主要的威脅,往往不是突如其來的重大災難與變故,而恰恰是那些不易察覺、緩慢積累起來的倦怠與鬆懈。正因此,習近平同志才不斷提醒各級領導干部,要“智者見於未萌”,深謀遠慮、治於未病。經略將來,如何做到?也就像習近平同志所說,“對已經看得清的方面,要深入研判、早做謀劃、從容應對﹔對暫時難以看清的方面,要密切跟蹤、未雨綢繆、靈活應對。”

■ 原典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強為之,則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唯仁人君子豪杰之士,為能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而苟以求名者之所能也。

——﹝北宋﹞蘇軾《晁錯論》

■ 釋義

《晁錯論》是蘇軾寫的一篇人物評傳,評論的是西漢初年景帝時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錯削藩這一歷史事件,並分析了晁錯被殺的根本原因。

上面這段話為《晁錯論》的首段,作者開門見山提出論點:天下的禍患,最難以解決的,莫過於表面上平安無事,實際上卻存在著難以預料的隱患。這句話暗指漢景帝時期,表面上雖然國泰民安,卻潛藏著藩王坐大、威脅中央的危機。接著,作者圍繞“患”字,從“坐”“起”兩方面進行分說。坐觀其變卻不想辦法解決,那麼禍亂就會發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起而強為之”而不等待時機,那麼恐怕天下的人由於習慣了太平安逸,就不會相信並支持我們。狃(niǔ):習以為常而不加重視。實際上就是指晁錯削藩動手過快,下手過猛,直接導致“七國之亂”。文章又以“仁人君子豪杰之士”與晁錯進行對比,提出真正的仁人君子、豪杰之士應“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的主張,點出了晁錯改革失敗的真正原因:由於缺乏堅強的意志和臨危不懼的精神,挑起“大難”卻又不願為天下人抵擋“大難”,隻想保全自身,可謂自取其禍。

( 編輯:皮博   送簽:皮博   簽發:馮愛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