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期刊>>《旗幟》雜志>>2020年第2期

【原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決勝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

王志剛
來源:旗幟網2020年03月16日11:28
文字縮放: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的重要內容。2020年是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目標的收官之年,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勝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對於支撐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十九屆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理論升華和智慧結晶,是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作出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出了明確要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貫徹新發展理念、打贏三大攻堅戰、推動高質量發展等作出重要部署,強調以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為兩個輪子,全面提高經濟整體競爭力,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需要重點把握以下方面:一是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把黨的領導落實到科技創新各環節各方面﹔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優化政府科技行政管理職能,更好激發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三是突出源頭創新和應用導向,改革科研組織體系,健全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制機制﹔四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五是遵循科技創新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六是健全國家治理的科技支撐機制,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優化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強化社會治理、公共安全等工作的科技支撐。

深刻理解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最核心、最關鍵、最可持續的競爭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是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實現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外部形勢更加復雜多變,風險挑戰顯著增加。要充分研判形勢,把握方向,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的戰略支撐作用。

科技創新日益成為引發國際格局和治理體系重構的核心變量。作為第一生產力,科技的革命是導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層面世界格局演變的最根本動力。全球正面臨自二戰以來最大一輪國際秩序深刻調整,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的力量對比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全球創新版圖逐步向多中心發展,科技創新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國際環境的深刻變化既是壓力也是一種動力,會倒逼我國技術升級、產品升級、產業升級。我們要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主動作為,把這一風險挑戰轉化為科技發展的重大機遇。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正在引發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全球科技創新進入高度密集活躍期,從微觀到宇觀各層次各領域的技術都在加速突破,新方法新手段不斷涌現。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不斷融合,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區塊鏈、腦科學、基因編輯等新興技術加速迭代。科技的滲透性、擴散性、顛覆性特征,正在對全球產業體系、經濟發展方式、倫理規范、治理規則等產生深刻影響。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對科技創新提出全方位的迫切需求。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堅期,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人均GDP已超過1萬美元,向高收入階段邁進,需求結構將發生重大調整,亟須依靠科技創新為“平衡”和“充分”發展提供強大支撐。同時,應對人口老齡化、防治重大傳染病疫情等也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果不能在科技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就難以有效保障國家安全。

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已具備堅實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投入國和知識產出國,國家綜合創新能力從2012年的世界第20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15位,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已達2.19%,高於歐盟15國平均水平。盡管仍然存在原始創新能力不足、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作風學風建設亟須加強等問題,但我國已穩步走上了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路徑,已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大國。

扎實跨好承前啟后關鍵一步,打好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收官戰

2020年,全國科技系統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提升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為目標,以體系建設和能力建設為主線,以制度建設為保障,統籌謀劃近中遠期科技發展,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全面提升科技創新治理能力。

統籌推進研發任務部署,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基礎研究。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著力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同時重視打造長板。構建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引領支撐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加強“從0到1”的基礎研究。強化目標導向和應用驅動,健全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科學問題凝練機制。完善對高校、科研院所、科學家的長期穩定支持機制。拓展多元化投入渠道,激勵地方、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編制發布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形成近中遠期的系統布局。一體化推進新的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戰略研究、技術預測和文本編制。聚焦國家發展大局和現代化建設重大需求,提出未來15年科技發展的重大思路、重大任務和改革舉措。緊緊圍繞“十四五”期間國際競爭新形勢和國內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加強戰略研究,形成“十四五”科技創新的思路目標,兼顧近期緊迫需求和長遠發展提出一批重大科技任務,完成規劃文本起草。

優化科技創新基地布局,加快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按照中央決策部署,推進國家實驗室組建工作,穩步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在需求緊迫、缺少布局的領域方向新建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啟動建設一批綜合類、領域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圍繞國家在重點領域和重大區域戰略部署加快布局,強化對技術創新重大需求的支撐。加強國家平台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完善科學數據資源匯集管理和開放共享服務政策與機制。

大力發展民生科技,為創造美好生活提供支撐。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藍色糧倉、七大農作物育種等研發,補齊農業科技短板﹔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深入開展科技扶貧。加強健康中國科技支撐,支撐打贏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全力開展科學防治和科研攻關﹔加強重大疾病防治技術研發,充分發揮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作用,開展高水平臨床研究和轉化醫學研究。聚焦污染防治攻堅,推動大氣、水、土壤、化學品風險防控等領域科技創新,推動先進綠色技術轉移轉化﹔全面推動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示范,布局國家級綠色技術創新綜合示范區。推動公共安全風險防控與應急技術裝備研發,促進信息等技術在綜合應急、社會安全等領域深度應用,支撐平安中國建設。

優化區域創新布局,促進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創新高地的主引擎作用,繼續推動北京、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動成渝地區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G60科創走廊建設。強化中央和地方協同落實重大任務,研究提出科技創新支撐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等重大區域戰略實施的舉措。深化東西部科技合作,推動解決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問題。加強國家自創區和高新區系統謀劃,加強國家高新區在中西部地區布局,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創新引領能力。

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加快培育高水平人才隊伍。加強國內外人才政策的統籌,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把人才培養作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實施和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重要內容,實現人才、項目、基地的一體化部署。設立科技專業骨干培訓計劃。健全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完善人才服務保障體系。

加強作風學風建設,營造良好生態。以作風學風建設為抓手,推動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扭轉科技界存在的不良風氣。強化工作協同,構建部門、地方縱橫聯動的監督體系,實現監督檢查環環相扣、閉環運行。加強宣傳引導,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開展違規失信案件的警示教育。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系,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加快推進科技進步法修改,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制定新時代加強科學技術普及若干意見,加強科普能力建設,提高政府公共科普服務能力。

深化創新開放合作,融入全球網絡。完善政府間科技創新合作機制,探索和完善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創新對話與研發合作機制,深化中外科技人文交流工作。通過部長級會議等方式,推動清潔能源、北極科學等多邊合作,落實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積極推進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和技術轉移4項行動。牽頭組織和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來源:《旗幟》2020年第2期。作者系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

( 編輯:馮愛齡   送簽:馮愛齡   簽發:白 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