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期刊>>《旗幟》雜志>>2020年第1期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論述 扎實做好新時代經濟體制改革工作

何立峰
來源:旗幟網2020年01月21日16:37
文字縮放: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大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舉旗定向、謀篇布局,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成效顯著,主要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下了堅實基礎,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全新局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集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成果、制度成果、實踐成果,對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勾勒出更加清晰的頂層設計。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論述,勇於擔當作為,狠抓改革落實,扎實做好新時代經濟體制改革工作。

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論述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改革規律,科學分析新時代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特點,開創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改革認識論和方法論。

深刻領會准確把握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實踐充分証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當前,世界發展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收官階段,改革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要破解發展中面臨的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除了深化改革,別無他途。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根本動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深刻領會准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立場、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沿著正確道路前進。既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確保改革開放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全方位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刻領會准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目標是兩句話組成的一個統一整體,前一句規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規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指向。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深化和展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作出了新的部署和安排。新時代謀劃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深刻把握我國發展要求和時代潮流,把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深化各領域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深刻領會准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正確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復雜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謀劃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要素,注重推動各項改革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協同配合。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堅持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堅持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蹄疾步穩地推進改革,堅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

深刻領會准確把握推動全面深化改革落地生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重在落實,也難在落實。當前,我國改革到了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關鍵時刻,確保各項改革舉措落地生根,直接決定著改革成敗。要力度不減、步伐不變,聚焦、聚神、聚力抓改革落實,遵循改革規律和特點,建立全過程、高效率、可核實的改革落實機制。統籌制度改革和制度運行,處理好頂層設計和分層對接的關系,搞好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配套,注重各項改革協調推進,使各項改革相得益彰。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體制改革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體制改革從理論到實踐不斷創新突破,推動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斷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全社會發展活力和創新活力明顯增強,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和動力支撐。

市場微觀主體活力不斷增強。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為突破口持續深化國企改革,國有經濟布局結構深入調整,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2018年,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所有者權益、營業總收入、利潤總額分別比2013年增長96.2%、98.5%、26.5%和41.4%。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總體上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市場競爭環境更加公平有序。實施全國統一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系統清理有違產權保護原則要求的規章規范性文件5847件,社會高度關注的一些重大涉產權案件再審取得重要進展。目前,商品和服務價格市場化程度已由2012年的94%上升至超過97%。新一輪電改實施以來,電力直接交易改革為工商企業減少電費支出超700億元。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農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權分置”、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改革舉措陸續推出。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利率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科創板成功開板並試點注冊制,金融市場體系不斷完善。科技體制改革持續深化,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8.5%,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不斷釋放,全球創新指數排名躍升到第14位。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取得重大進展。2018年,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3.4%,2014年以來大約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新增約9000萬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推進農業“三項補貼”和涉農資金整合改革,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持續健全,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很大改善。

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2019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6.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5.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4%,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財稅和社會保障等再分配調節機制不斷健全。加快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改革穩步推進,實施新預算法,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持續推進,絕大多數省份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率降至16%,職工養老保險中央調劑金比例從3%提高到3.5%,不斷增加對困難地區的支持力度。

政府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出台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的意見,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協同性大為增強。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事項累計削減44%,非行政許可審批徹底取消,中介服務事項壓減74%,企業開辦時間縮短三分之一以上。加強和創新事中事后監管,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我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從2013年第91位躍升至第31位,是全球營商環境改善程度最顯著的經濟體之一。

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設立18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啟動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進一步放寬外資准入,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條目由2017年版63條減至2019年版40條。推動外商投資持續增長,2018年,全國新設外資企業增長近70%,直接投資金額8856億元。境外投資結構穩步優化,境外投資效益不斷顯現。截至2018年底,境外投資存量達1.98萬億美元,佔全球比重6.4%。“一帶一路”建設逐步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取得了豐碩成果。截至2019年9月底,我國與137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97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積極推進教育、就業、醫療、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改革,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從2015年的82%提高到2018年的87.5%,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穩定在95%以上,全民醫保基本實現。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力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立健全能源消耗和建設用地總量、強度“雙控”制度,實施最嚴格耕地保護、水資源管理制度。截至2018年底,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優良天數達到79.3%,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了10.4%。

奮力開創新時代經濟體制改革新局面

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新起點上,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和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要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加快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完善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的政策體系,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支持民營企業發展。

深入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項十分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把落實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作為重要任務,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要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完善公平競爭制度。要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健全以公平為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健全推動發展先進制造業、振興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完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重大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快構建產業新體系。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健全國家實驗室體系,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積極發展新動能,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加快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步伐,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

以深化市場化改革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揮投資關鍵作用,努力滿足最終需求,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要完善合理擴大有效投資的體制機制,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政府投資引導和帶動作用,激發民間資本投資活力。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推進服務消費提質擴容、商品消費升級換代,引導企業提供更多優質產品和服務。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促進資源要素高效便捷流通,打造縱深的市場空間布局,不斷擴大市場容量。

完善政府宏觀管理職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要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改善營商環境。健全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就業、產業、投資、消費、區域等政策協同發力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做好服務於國家發展戰略目標、戰略方針、戰略舉措等重大問題的體制機制改革研究謀劃,推動各項改革全面體現國家發展戰略。完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扎實推進“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

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維護完善多邊貿易體制,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制造業、服務業、農業擴大開放。健全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健全促進對外投資政策和服務體系。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等對外開放高地建設。推動建立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健全外商投資國家安全審查、反壟斷審查、國家技術安全清單管理、不可靠實體清單等制度。

穩步推進社會領域體制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結合群眾的現實需求,有針對性地推出一批改革舉措。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健全有利於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完善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推進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推進能源革命。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加強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生態保護和系統治理,為早日建成美麗中國而努力奮斗。

(來源:《旗幟》2020年第1期。作者系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

( 編輯:馮愛齡   送簽:馮愛齡   簽發:白 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