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期刊>>《旗幟》雜志>>2021年第7期

推動建設與我國綜合國力相匹配的國際傳播能力

於運全
來源:旗幟網2021年08月05日11:10
文字縮放: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匯的關鍵節點上,我國對外宣傳工作處於歷史最好時期,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5月31日,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第三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作了重要講話,為對外宣傳工作指路引航,對國際傳播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促使研究者圍繞什麼是國際傳播能力、如何建設國際傳播能力、如何用好國際傳播能力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全面理解國際傳播能力

國際傳播能力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在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程中,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樣貌和側重。革命戰爭年代,在條件極其艱苦、資源非常有限的情況下,黨主動與來華外國記者交流、運作海外出版、開辦對外廣播節目等,設法讓世界了解黨的存在、主張和行動,國際傳播能力主要表現為點上的突破力,借由重點問題、重點事件、重點人物面向重點國家、重點人群發聲。社會主義建設年代,黨成為執政黨,積極布局建設專業的國際傳播機構,通過短波廣播、報刊發行、圖書出版等,傳播新中國的建設成就和對重大問題的立場看法,國際傳播能力主要表現為點與點間的連接力,在中國與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間建立常態化溝通聯系。改革開放后,我國國際傳播機構在傳播主體、產品形態和交往對象上都趨於多元化,努力塑造中國擴大開放、擁抱世界的嶄新形象,國際傳播能力主要表現為以點成線、以線成面的覆蓋力,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我國的國際交往范圍空前擴大,全球參與度持續提升,綜合國力不斷躍升,主動順應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傳播技術發展趨勢,國內從事國際傳播的媒體與機構在內容量、覆蓋率、到達率、落地率等量化指標上都位居世界前列。

歷史經驗說明,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點和目標設定隨著物質條件、綜合國力和國際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前所未有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面對中美經貿摩擦、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西方在涉疆、涉港事務上對我橫加干涉等,“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越發迫切,對國際傳播能力的理解也要隨之深化。習近平總書記將新時代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具體化為5個方面: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這就要求我國國際傳播能力要從數量積累到質量齊升,從入耳入眼到入腦入心,從謀劃一隅到規劃全局,在點、線、面的基礎上,朝著全方位、高層次、立體化方向發展,鍛造思想、文化、情感上的穿透力。

系統規劃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打造與我國國力相匹配的新時代國際傳播能力,系統的建設必不可少。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可分為3個層次:表層上,是國際傳播基礎設施、渠道、隊伍的建設,主要依靠技術和物質上的投入﹔中層上,是優化國際傳播呈現方式,提升相關人員技術技能,主要依靠經驗積累與能力培訓﹔深層上,是話語敘事和思想體系的構建、資源整合與人脈拓展、運作機制的理順,主要依靠戰略布局與統籌協調。要進行體系性的重塑與重構,用整體性的部署和安排應對新形勢新要求,在繼續加強表層和中層建設的同時,下更大力氣推動深層的能力建設。新階段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目標是要搭建國際輿論生態系統,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整體規劃和系統支撐,特別是研究支撐。

一方面,國際傳播能力的學理探究必須與業務實踐緊密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頂層設計”“戰略傳播體系”“研究布局”等概念。“頂層設計”強調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要有序進行,根據戰略目標,安排好投入、發展順序。“戰略傳播體系”是理念先行,由國內學界引入的一個概念,還需要通過研究不斷細化,並在中國國際傳播具體的實踐中本土化。“研究布局”不僅是指研究工作,還指整體性的能力提升和力量的科學分布。

另一方面,國際傳播能力的學理探究必須實現多學科、跨學科的綜合研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圍繞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多個視角進行深入研究,為開展國際傳播工作提供學理支撐”。國內外部分學者認為國際傳播涉及眾多方面,沒有明確的邊界,因而否定其獨立學科地位。但結合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研究,這個特點恰恰是優勢。一個體系的建設涉及方方面面,國際傳播研究要與之相適應。

科學合理調用建設力量

近年來,我國有計劃地加大投入,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是,國際輿論“西強我弱”的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改變,西方國家對華輿論戰與貿易戰、科技戰、外交戰等相結合,使我外部壓力持續加大。因此,我們要用好多年積累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成果,既要在重點領域發力,短時間形成足以制敵的“殺手锏”“關鍵一招”,又要從長遠上加強整體布局與規劃,合理調用資源,注意綜合能力提升,避免劍走偏鋒。新形勢下,應加強國際傳播能力應用研究,形成良好的“學”“用”互動關系。

強化思想力。在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我國國際傳播應在“向世界說明中國”的基本目標之上,強調圍繞“國之大者”,強化理論武裝,內外一體開展思想理念國際傳播,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踐、中國文化的結合,對外闡釋好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爭取最廣泛的理解與支持,穩步構建起中國特色國際傳播學理論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人才體系。

豐富工具箱。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面對的是一場“非對稱性戰爭”,要根據實際情況和力量對比,適時靈活採取“運動戰”“游擊戰”,需要對傳播技術、戰術戰法加強研究,不斷豐富策略庫、武器庫,培育“巧實力”,用好后發優勢。

凝聚多主體。根據目標定位,注重將各類傳播主體納入整體的戰略傳播體系,匯聚各類傳播主體與資源,協同建設具有當代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的國際傳播體系。為此,要全面加強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創新國際傳播思維范式,系統性進行人才培養培訓,構建全民參與的工作體系。

明確方法論。首先,充分汲取歷史經驗。黨史學習教育讓我們深刻認識到黨的外宣史是個巨大寶藏,其中蘊含的策略、規律、原理仍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其次,合理借鑒他國經驗。國際傳播能力與國力、國運密切相關,應根據我國目前發展階段與面臨的問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和俄羅斯等國在類似階段或相似問題上的成功做法。再次,積極引進跨界經驗。我國政府部門在對外交往、企業單位在“走出去”過程中積累了不少有益經驗,值得國際傳播機構舉一反三、靈活應用,提高傳播效能。

(來源:《旗幟》2021年第7期﹔作者系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

( 編輯:孫麗   送簽:張成付   簽發:張桃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