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期刊>>《旗幟》雜志>>2021年第9期

加快完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

田豐
來源:旗幟網2021年10月20日15:05
文字縮放:

【摘    要】 評價體系和評價標准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風向標”“導航儀”。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評價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引,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堅守學術初心,堅持分類評價和分領域評價兼顧、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並重,破除“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加快完善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

【關鍵詞】 評價體系﹔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標准

評價體系和評價標准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風向標”“導航儀”,推進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與繁榮必須牢牢抓住評價體系建設這個“牛鼻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評價工作,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完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評價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引,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加快構建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評價體系,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最根本標志就是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評價體系建設作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之一,必須旗幟鮮明地強調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識形態屬性,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在評價指標體系中設立明確的政治標准和價值標准,將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優秀成果和人才遴選出來,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對忽略、甚至無視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的錯誤傾向,實施“一票否決”。

堅守學術初心,為人民做“大學問”“真學問”。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根本目的在於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始終把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牢固樹立為人民做“大學問”“真學問”的理念,自覺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獲取名利從來不是、也不應成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學術初心。在評價體系建設中,要通過多種方式,將真正了解人民大眾所思所想所需、真正增進民生福祉的優秀成果與人才評選出來。在成果形式上,應推行理論文章、決策咨詢研究報告、建言獻策成果、優秀網絡文章、藝術創作作品等與論文、專著等效評價﹔在價值評估上,應綜合衡量科研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在人才評價上,應完善涵蓋品德、知識、能力、業績和貢獻等要素的指標體系,全面考量科研人才。

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牢牢抓住歷史機遇,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研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聚焦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體現哲學社會科學的使命擔當。在評價體系建設中,要鼓勵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從國情出發,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研究中國問題,講好中國故事,提出具有自主性、獨創性的理論觀點﹔要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實際作為評價體系建設出發點,不能人雲亦雲、照搬照抄外國期刊、智庫、學術、學科、人才評價模式﹔要重視用中文傳播中國學術,破除對國際期刊的盲目崇拜,完善國內外學術期刊分級分類制度,對刊發在同級同類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的論文同等對待。

構建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評價體系

科學權威、公開透明是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建設的總體原則和基本追求。要尊重科研發展規律,加強評價理論研究,採用並不斷完善科學的、為學界廣泛認可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標准。評價程序、指標體系、數據來源、專家遴選機制要公開透明、嚴謹科學,努力排除個人情感、行政干預、輿論壓力、他人請托等干擾因素,權威客觀地將學術成果的價值和水平體現出來。加強評價法治建設,強化評價重點環節監督,建立健全公示、反饋、申訴、巡查、舉報、回溯等評價監督制度。綜合利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多途徑加大透明度建設。及時掌握評價領域網絡輿情動態和熱點事件,積極回應學界與社會的關切,切實提高評價公信力。

堅決破除“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改變片面將論文、職稱、學歷、獎項作為人才評價標准的做法,糾正“以刊評文”“以刊評人”的錯誤傾向。統籌兼顧分類評價和分領域評價,建立與科研活動類型、學科領域相適應的評價指標體系,突出考察重點。對主要從事理論研究的人才,重點評價其在推動理論創新、傳承文明、學科建設等方面的能力貢獻﹔對主要從事應用對策研究的人才,重點評價其為黨和政府決策提供服務支撐的能力業績。充分考慮社會和學術發展需要,針對新興領域、交叉領域、跨學科研究設立合適的評價標准。推行代表作評價,注重標志性成果的研究質量、內容創新、學術貢獻、政策影響和社會效益。不以數量論英雄,強調質量導向,鼓勵發表高水平、高質量、有創新價值的學術論文。

堅持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並重。定性評價“請專家說話”,主要通過同行專家長期以來積累形成的專業知識和認知完成評價活動﹔定量評價“用數據說話”,通過量化指標及分析體現研究成果被他人認可、利用的程度。定量評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學術偏好、人情關系等因素的影響,降低定性評價中可能出現的偏誤。但是,哲學社會科學以人類精神世界和人類社會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涉及價值判斷、歷史判斷和道德判斷等問題,僅憑定量指標難以充分評估。因此,必須堅持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並重,通過兩者的有機結合,全面提高評價質量。要充分發揮同行專家在學術標准制定和學術評價過程中的主體性作用,依靠、相信、尊重同行專家的專業判斷。建立健全動態、隨機、回避、輪換的評價專家遴選機制,優化專家來源和結構,注重業內代表性,將業內學術水平高、學風好的專家選出來。增強學術同行專家的自律,通過發布學術准則、規范與指引等,倡導專家自覺維護學術同行評議制度公平。完善評審專家的退出、信譽和問責制度,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加強評審專家數據庫建設和共享,完善大型引文數據庫,構建學術論文同行評議大數據平台,夯實定量評價的基礎。創新定量評價的理論方法,完善定量評價指標體系,推動評估科學化、精准化、規范化。

(來源:《旗幟》2021年第9期﹔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紀委書記、副院長、研究員)

( 編輯:賈澤娟   送簽:張成付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