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期刊>>《旗幟》雜志>>2021年第9期

沂蒙紅嫂:柔肩擔大義 紅心跟黨走

臨沂市直機關工委 臨沂市委黨史研究院
來源:旗幟網2021年10月22日16:00
文字縮放:

“你是燈塔,照耀著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著航行的方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們永遠跟著你走,人類一定解放!”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現場,一首鏗鏘激昂的《跟著共產黨走》唱響神州大地。這首歌誕生於沂蒙革命老區,是無數沂蒙人民堅定追隨黨的腳步、投身革命事業的真實寫照。

“我一來到這裡就想起了革命戰爭年代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2013年11月25日,踏上山東臨沂這片曾飽受戰火的土地,習近平總書記感慨萬千:“在沂蒙這片紅色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的事跡十分感人。”

擁軍支前的“沂蒙六姐妹”

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期間,部隊急需大量的軍糧、軍鞋。蒙陰縣煙庄村張玉梅、伊廷珍、楊桂英、伊淑英、冀貞蘭、公方蓮組織全村婦女做軍鞋、烙煎餅做軍糧。

一隻鞋底要納120行,一行要過30多針,每針都要經過錐眼、穿線、走線、拉緊。姑娘們的手指磨起了泡、出了血、變了形,可沒有一個人喊疼喊累。她們堅信,每多做一雙軍鞋就能幫戰士們離勝利更進一步。

經過半個多月的通宵達旦,她們為部隊做軍鞋300余雙、洗軍衣8000多件、准備軍糧近10萬斤。1947年6月10日,《魯中大眾》以“婦女支前擁軍樣樣好”為題進行宣傳報道。陳毅同志親切地稱她們為“沂蒙六姐妹”。

最終,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同志的指揮下,於孟良崮一舉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整編七十四師,扭轉了整個華東戰局。陳毅同志后來回憶道:“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從戰火硝煙中走出的“沂蒙六姐妹”從未停止擁軍的腳步﹔而新時代的“沂蒙扶貧六姐妹”牛慶花、曹淑雲、於學艷、林西臻、劉加芹、王洋則響應黨中央號召,投身脫貧攻堅戰,繼而轉戰鄉村振興“主戰場”,以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生動實踐,為沂蒙精神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沂蒙六姐妹”在1997年紀念孟良崮戰役50周年時的合影,前排為伊廷珍,后排左起

為冀貞蘭、伊淑英、楊桂英、張玉梅。(公方蓮老人1976年去世)

開辦戰時托兒所的“沂蒙母親”

1939年6月,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八路軍第一縱隊機關等先后進駐沂南縣東辛庄村,不少部隊的孩子由於常年隨隊伍奔波而面黃肌瘦。該村婦救會會長王換於看了很心痛:“這樣下去不行,得給孩子們分散到各戶找奶母喂養,打起仗來也方便轉移掩護。”

就這樣,王換於創辦了戰時托兒所。“讓他們吃奶,讓咱孩子吃糊糊湯。咱娃就是死了你們還能生育,萬一烈士的孩子死了,就斷了根了。”這位偉大的沂蒙母親當年對兒媳說的話,今天聽起來依然讓人動容。

1939年秋到1942年底,王換於她們先后撫養了30多名革命后代和8名烈士遺孤,其中包括羅榮桓、徐向前等將帥的子女。而王換於的4個孫子卻因營養不良先后夭折。數據顯示,當時僅在沂南縣就有革命后代181人被當地婦女撫養。

時光飛逝,曾受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接見的於愛梅(“沂蒙母親”王換於的孫女、沂南縣退休教師)正致力於沂蒙精神的宣講工作,她要把“沂蒙母親”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沂蒙精神在鑄魂育人中煥發時代光彩。

架起火線橋的“沂蒙大姐”

“32名婦女,40分鐘,一整個團。”這串數字的背后,是震撼人心的奇跡。1947年5月12日孟良崮戰役前夕,沂南縣岸堤鎮婦女干部、后來被江澤民同志稱為“沂蒙大姐”的李桂芳接到命令,天黑之后部隊要過汶河,必須在5個小時內架起一座橋。

沒有建橋材料,怎麼架橋?唯一可行的辦法,是用門板當橋板,用人當橋墩。

晚上9點,戰士們急行而來,隨著李桂芳一聲“架橋”,婦女們抬著門板毅然跳入河中。戰士們紅了眼眶,不忍踩著“人梯”過河。李桂芳急忙喊道:“同志們,時間就是勝利,趕快過橋。”

1分鐘,2分鐘,整整40分鐘﹔一個戰士,兩個戰士,整整一個團。當戰士們的腳步聲漸漸遠去,婦女們早已被凍得全身麻木,累癱在地。有些婦女因為長時間在河裡浸泡導致終身不孕,但她們沒有一人后悔。沂蒙婦女是革命戰爭的銅牆鐵壁,她們用柔弱的雙肩扛起了通往勝利的橋梁。

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

1941年11月3日,日軍突然包圍沂南縣馬牧池村。一個小戰士在沖出敵人包圍圈時身負重傷,在被追擊的路上向聾啞人明德英求助。明德英急忙將他拉進屋藏起來,把日軍騙走后她發現,小戰士因流血過多已意識不清、缺水休克。戰士的生命危在旦夕,在周圍沒有水源的情況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戰士。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明德英與丈夫每天為小戰士送飯、換藥。經過半個多月的休養,小戰士健康歸隊。臨走時,他一步三回頭,他深知這份救命的恩情飽含了沂蒙女性大海般的胸懷。

在沂蒙山區,紅嫂精神作為沂蒙精神的重要組成,代代傳承,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沂蒙婦女接續奮斗,無私奉獻,踐行社會責任。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背后,是她們用信仰寫就的軍民魚水贊歌。

如今,“沂蒙紅嫂”早已不再是一個人、一個群體,她早已成為中國偉大母性和愛國奉獻的代名詞之一。她們不僅是沂蒙母親王換於、沂蒙六姐妹、沂蒙大姐李桂芳﹔她們還是新時代下的沂蒙新紅嫂於愛梅、兵媽媽朱呈镕、沂蒙扶貧六姐妹……

沂蒙是山,女兒能擔一半。這份力量,來自信仰,來自永遠跟黨走的信心與決心。沂蒙紅嫂的事跡像滔滔不盡的沂河水,說不完,講不盡。她們展示給后人的是大忠、大愛、大義、大勇的崇高精神,是無私豪邁凝聚而成的一座人民豐碑。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八百裡蒙山沂水兒女將繼續發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基因,將沂蒙精神融入黨的建設,干出一番新天地,奮力走好新時代“趕考”路。

(來源:《旗幟》2021年第9期)

( 編輯:賈澤娟   送簽:張成付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