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期刊>>《旗幟》雜志>>2021年第12期

從“雙減”政策看黨的教育方針

江峰
來源:旗幟網2022年01月14日10:15
文字縮放:

【摘   要】 回顧百年黨史,在馬克思主義學說理論的指引下,黨的教育方針對於“培養什麼樣的人”經歷了從“建設者”到“勞動者”,再到“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演變過程。今年“雙減”政策落地,也是對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回歸,旨在通過五育並舉的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 “雙減”政策﹔教育方針﹔教育改革

今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 (下稱“雙減”政策),教育行業面臨轉型升級。要正確理解“雙減”政策實施的目的和意義,需要研究黨的教育方針的理論淵源,梳理黨的教育方針的發展過程,探索“雙減”政策與黨的教育方針的辯証關系。

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認識、教育思想、人的發展理論、人和教育的關系等教育理論,是教育方針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因遺傳而成為一個生命體,而環境又成為人發展的重要因素。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主題、精髓和核心。人的全面發展與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緊密相關,更離不開教育。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馬克思認為通過包括智育、體育、綜合技術教育在內的全方位的教育內容,人的體力和智力就可以得到和諧發展,成為身心健康、體腦結合、各種才能都得到全面發展的新人。

黨的教育方針的演進既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中國化的直接體現,也是與中國社會的教育實際相結合的產物。

黨的教育方針的發展過程

黨的教育方針對於“培養什麼樣的人”,經歷了從“建設者”到“勞動者”,再到“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演變過程。

1949年,《共同綱領》提出文化教育工作要“培養國家建設人才”。1956年,對於勞動者的具體素質,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改革開放初期,黨中央在《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提出:“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又紅又專,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這裡提出的教育方針,是總結新中國成立32年以來教育方面的經驗教訓而提出來的。1983年9月,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成為改革開放新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十六大開始,黨的教育方針開始由德智體三育進階到德智體美四育。到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針。

為誰服務問題是教育方針的價值導向,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體現。新中國成立初期,《共同綱領》提出“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主要任務”,培養人才的目標是為人民服務、為革命建設服務,后來又轉化為為工農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改革開放初期至20世紀末期,主要體現為“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21世紀初至今,教育“為人民服務”,主要體現在:2002年,黨的十六大把“為人民服務”納入教育方針﹔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

“雙減”政策與黨的教育方針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由於受應試教育觀念影響,許多中小學校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提升學生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智育上,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學生人格培養。為了在中高考中獲取更高的分數,許多家長紛紛報名讓子女參加校外學科類培訓。過重的作業負擔,使得學生沒有空閑時間認識自己、親近自然。不斷加碼的校外培訓,佔據了學生自我發展的時間,強化了學生的被動式學習,弱化了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地位,導致了學生培養的高度同質化,影響了五育並舉的實際成效。

為真正培養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雙減”政策今年落地,旨在以學生為本位,通過五育並舉的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要求堅持以學生為本,遵循教育規律,著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雙減”政策堅持以學校為陣地,通過校內外結合的方式推進全面育人工作,以引領學校教育發展方向。學校應當按照“雙減”要求,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首先,要求學校優化課程體系。一方面,為了實現“減負提質”,學校應將課后服務納入學校課程方案之中,課后育人體系主要包括“作業、實踐、扶弱、特長”等多樣化學習需求。另一方面,學校要努力建構五育並舉的一體化課程體系,引導教師開設體育運動、藝術賞析、科技制作、勞動實踐、智力活動等特色課程,從而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其次,要求學校把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作為工作重點。通過“堅持教學相長,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的方式,大力提升學校教學效率。

“雙減”政策還需要通過構建新型家校協作關系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良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不越位的教育,不是通過報班搶跑等行為加劇分數的競爭,而是通過建設好家庭教育環境,充分發揮身教、家教、家風教育對孩子的育人功能。明晰家校社育人責任,共同建設適應“雙減”要求的協同方式。通過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真正形成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工作合力,共同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從而使“雙減”政策的教育成效輻射整個社會。

“雙減”政策的實施,以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理論指引,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有效尊崇“以人為本”理念,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有助於真正培養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來源:《旗幟》2021年第12期﹔作者單位: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 編輯:賈澤娟   送簽:張成付   簽發:張桃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