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也是黨領導的人民軍工創建90周年。90年來,人民軍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步建立了門類齊全的現代化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實現歷史性跨越式發展,其經驗和啟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始終保持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和裝備建設的正確方向
黨對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和裝備建設的絕對領導是由黨的政治地位和國防科技工業的根本屬性決定的。堅持黨的領導,是決定國防科技工業前途命運的重大原則問題。人民軍工是中國共產黨創立的,自一開始就打上了黨的烙印,從骨子裡就有“聽黨話,跟黨走”的紅色基因。1927年在八七會議上,毛澤東同志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中國共產黨人清醒地認識到武器裝備在革命斗爭中的重要性,始終加強黨對國防科技工業和裝備建設的領導。
1931年10月成立的官田兵工廠是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直接領導的第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兵工廠,它的建立標志著黨領導的人民軍工的誕生。1939年7月,八路軍總部兵工部成立黃崖洞兵工廠。1947年12月21日至1948年1月7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第一次華北兵工會議,標志著解放區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戰時人民軍工體系,是戰爭時期人民軍工發展的一個裡程碑。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中央下決心建設強大國防和現代國防工業。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同志主持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作出發展原子能事業、研制原子彈的決定。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在較短時間內建立起獨立自主、門類齊全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常規武器實現從進口、仿制到自主研制的轉變,尖端武器取得“兩彈一星”等重大突破。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強軍發表重要論述。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入推進政治建軍、改革強軍、依法治軍,堅定信心、狠抓落實,開創強軍興軍新局面”。2018年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斷推進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興軍、依法治軍,加快形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裝力量體系。國防科技工業以習近平強軍思想為統領,以軍事斗爭准備為龍頭,以自主創新為基點,以體系建設為支撐,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現代化步伐,使我軍裝備建設連續取得歷史性突破,實現了由跟跑向並跑、領跑的歷史性轉變。
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促進國防科技工業和裝備快速發展
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黨領導裝備建設一以貫之的指導方針,是裝備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也是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確立“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建設方針。通過與蘇聯合作,我國迅速建立了國防科技工業基礎,到1962年底,部隊所需裝備基本上可以由國內生產解決。鄧小平同志強調“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我國積極擴大對外開放,積極開展國際軍工技術合作與交流,有計劃有選擇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雖然從西方國家引進的航空、導彈、電子等先進技術,填補了部分國內技術空白,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促進了自主研發能力快速提升,但我國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為主的方針一直沒變。
進入新世紀,國防科技工業迎來收獲期,陸續在關鍵領域取得技術突破,自主研制一大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裝備。黨的十八大以來,國防科技工業能力水平持續提升突破,陸海空天裝備實現質的飛躍。
堅持崇尚科學,依靠科技進步推動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和裝備建設
中國共產黨始終將科學技術的發展放在黨和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位置。實現了我國從科技落后國家向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轉變。
老一輩軍工人重視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與民間手工藝相結合,逐步解決了步槍、機槍、迫擊炮、擲彈筒等兵器以及無煙火藥、黃色炸藥等的生產制造工藝和原材料問題。特別是“缸塔法”制造硫酸推動無煙火炸藥發展、“窯爐燜火法”韌化炮彈彈體、“坩堝煉銅鋅”推動槍彈升級三大創造,促進了軍工發展。
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錢學森以超前世界眼光、深厚的科學功底、系統的管理方法,有力推動中國航天創新發展。著名科學家黃大年帶領團隊開展“高精度航空重力測量技術”和“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制與實驗”項目攻關,突破了國外高精度探測裝備技術封鎖,推動中國真正進入“深地時代”。
科學技術對裝備的推動作用十分巨大。現代戰爭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智能化特征日益顯現。國防科技工業必須堅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引領作用。
堅持培養造就高素質人才隊伍,匯聚起國防科技工業和裝備現代化強大力量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思想。科技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堅持廣泛吸收、正確使用人才,堅持培養造就高素質人才隊伍,是黨領導各項事業持續取得偉大成就的關鍵所在。
革命戰爭時期,4萬多知識分子千裡迢迢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其中科技人員就有數百人。黨中央對於知識分子,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關懷備至。在“兩彈一星”研制過程中,黨中央千方百計團結和依靠各方面人才。據統計,從新中國成立到1957年,海外學子回國人數佔海外中國留學生人數的一半以上。培養造就高素質人才隊伍,就一定要激發人才的創新動力。1961年7月19日,黨中央批轉全國執行的“科學十四條”明確了科研機構的根本任務是出成果出人才,要求尊重科學家、保護科學家,保証科技人員有六分之五的時間能從事科學研究活動等。
在新中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23位卓越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00年,國務院設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截至目前共35位專家獲此殊榮,其中國防科技工業領域專家10人。裝備競爭是人才競爭,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努力把國防科技和裝備領域打造成國家創新人才的高地,人才成長興業的沃土。
堅持弘揚黨的優良傳統,為國防科技工業和裝備現代化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黨的優良傳統,持續為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和裝備建設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指引著一代又一代軍工人在艱苦的環境下持續為偉大事業奮斗,吸引著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才扎根國防科技事業。
革命戰爭時期,從事根據地兵器生產的人員,處境險惡,生活非常艱苦。但軍工人經過革命的鍛煉和教育,堅定為勞苦大眾求解放的遠大理想,不管環境如何惡劣,條件如何艱苦,從不向困難低頭。在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上,人民軍工形成了人民兵工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核工業精神、載人深潛精神、探月精神等。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學習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時刻銘記黨領導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和裝備建設走過的路,發揚“把一切獻給黨”的人民軍工精神內核,在重大斗爭中磨礪,在干事創業中成長,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為建設先進國防科技工業不懈奮斗,為實現強國強軍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
(來源:《旗幟》2022年第1期﹔作者系國防科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直屬機關黨委書記)
( 編輯:孫麗 送簽:孫麗 簽發:鐘鳴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