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期刊>>《旗幟》雜志>>2022年第7期

更好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

王志民
來源:旗幟網2022年08月05日14:43
文字縮放:

2021年7月15日,觀眾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上觀看紅軍長征過草地場景視頻。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重大意義、學習內容、目標要求等作了深刻闡釋和詳細部署,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指導性、針對性,為持之以恆推進黨史總結、學習、教育、宣傳,進一步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提供了重要遵循和工作方向。

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重大意義,增強開創新時代偉業的歷史自信和歷史自覺

黨中央決定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有利於進一步推動全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對全黨全國更好地堅定歷史自信,傳承歷史經驗,汲取歷史智慧,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是堅定歷史自信、增長歷史智慧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成就和貢獻,不僅是歷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百年來,黨為中國人民、中華民族、馬克思主義、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偉大歷史性貢獻,這是我們黨具有歷史自信的最大底氣。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可以引導黨員、干部從黨的重大成就中體悟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進一步堅定歷史自信、筑牢歷史記憶﹔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中國共產黨在進取中突破、於挫折中奮起、從總結中提高,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驗。

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是牢記初心使命、開創發展新局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可以引導黨員、干部不斷感悟中國共產黨百年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奮進的精神動力,從黨的性質宗旨和初心使命中獲得察大勢、應變局、觀未來的指路明燈,獲得奮斗不止的動力源泉,形成推進新時代偉大事業的強大精神動力。

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是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永葆黨的生機活力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導全黨在開啟新征程的關鍵時刻,繼續發揚徹底的革命精神,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保持“趕考”的清醒,以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引領新的偉大社會革命。百年來,黨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找到了在長期執政條件下實現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徑。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可以引導黨員、干部汲取自我革命的寶貴經驗,發揚自我革命精神,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於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深入學習領會、全面准確把握《意見》的核心要義,進一步從黨的輝煌歷史中厚植思想根基、汲取精神動力

《意見》從堅定歷史自信、增強理論自覺、提高政治能力、強化宗旨意識、激發昂揚斗志、永葆初心使命等六個方面提出具體意見,我們要深刻領悟其中蘊含的思想精髓和深刻內涵。

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把堅定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我們彌足珍貴的成功經驗。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需要深入把握黨的理論探索史,特別是要深刻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深刻感悟其中蘊含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更加堅定自覺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從政治高度認識黨的歷史,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百年奮斗中,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在危難之際絕處逢生、在失誤之后撥亂反正、在磨難面前百折不撓,是因為有堅強的領導核心、科學的理論指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之所以能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最根本的是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需要引導廣大黨員、干部進一步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切實把“兩個確立”轉化為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

堅持不懈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構筑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偉大建黨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追求和服膺真理的崇高品格、為實現遠大目標而不懈奮斗的理想追求﹔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全部實踐的主題主線、矢志不渝的政治擔當﹔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一往無前的精神氣概、不懼犧牲無私奉獻的風骨品質﹔深刻蘊含了中國共產黨人鮮明的人民立場、水乳交融的赤子情懷。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重在長精神、揚志氣,做到見人見事見精神,用好紅色資源、唱響精神贊歌,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不懈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我們黨從誕生那一天起,就同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黨的不懈奮斗史就是為民造福史,黨走過的百年光輝歷程是億萬中國人民的共同記憶,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永遠不會也不可能割裂。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必須始終堅守人民立場,鞏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成果,把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為人民服務的動力和成效,讓群眾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斷砥礪初心使命,堅持不懈推進黨的自我革命。要把常態化長效化學習黨史作為不斷砥礪初心使命的重要途徑,作為推進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要求,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深刻認識勇於自我革命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是我們黨對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時代回答,從而用好黨推進自我革命的寶貴經驗,對照理想信念、初心使命、先輩先烈、先進模范,檢視自身、常思己過,不斷增強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2021年6月10日,上海歌舞團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大劇場演出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這部舞劇與近些年上海推出的一系列黨史題材優秀文藝作品都納入了上海的文藝黨課資源庫,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鮮活教材。

認真落實黨中央重大戰略決策,充分發揮職能職責和專業資源優勢,在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中走在前、作表率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作為黨中央直接領導的黨的歷史和理論研究專門機構,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既是我們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也是主責主業,我們將在深化自身學習教育的同時,充分發揮專業和資源優勢,為全黨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作出積極貢獻。

全力做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著作編輯翻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宣傳闡釋工作,教育引導黨員、干部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持以最高標准、最嚴要求編輯出版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著作,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提供基本教材﹔深入研究宣傳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充分利用所屬刊物、網站和“三微一端”等平台,講好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的學理哲理、道理情理。指導地方黨史和文獻部門做好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地方工作的重要論述、重要文獻的收集整理,編寫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專題圖書,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深刻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認真做好黨史基本著作編寫,推出權威的、多樣化的黨史題材作品,為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提供有力的學理支撐。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精神為基本遵循,編寫出版《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三卷等一批高質量的黨史基本著作,為廣大黨員干部學習黨史提供最新權威讀本。繼續抓好黨史宣傳教育,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推動黨史著作進學校、進教材、進課堂,向社會基層深化。持續推出導向正確、質量過硬、形式鮮活的黨史題材作品,講好黨的故事、紅色故事,使學黨史、知黨史、用黨史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堅持不懈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認真做好黨史重要人物誕辰和重大事件紀念任務,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傳承紅色基因。按照黨中央安排,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好已故黨和國家領導同志誕辰紀念和黨史重大事件紀念活動。做好革命類紀念設施專項調研核查工作。積極協調指導地方開展黨史紀念活動,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和黨史紀念設施、紅色遺址保護開發及紅色旅游線路規劃,積極推動、制定出台相關法規文件,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革命遺址遺跡、紀念館等紅色資源,發揮革命英烈、時代楷模示范引領作用,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進一步堅定理想信仰,養成浩然正氣。

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是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一項長期重要任務,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意見》精神,進一步總結運用好黨史學習教育的成功經驗,完善優化常態化長效化制度機制,學好黨史、用好黨史,切實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強大動力,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來源:《旗幟》2022年第7期﹔作者系十九屆中央委員,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副院長(正部長級)、機關黨委書記,全國黨建研究會副會長〕

( 編輯:孫麗   送簽:孫麗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