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期刊>>《旗幟》雜志>>2022年第10期

傳承精華 守正創新 新時代中醫藥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
來源:旗幟網2022年11月17日17:13
文字縮放: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殷切囑托我們要“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為新時代中醫藥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推動中醫藥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全局性變化,極大地提升了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

全面加強中醫藥發展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供給前所未有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中醫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6年新春,《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發布,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方略﹔201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實施,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從此有了法治保障。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研究中醫藥工作。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印發,國務院召開全國中醫藥大會,各地各有關部門凝心聚力、銳意進取,形成了共同推進中醫藥發展的良好局面。2022年3月3日,《“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印發,明確了“十四五”時期中醫藥發展目標任務和重點措施。這些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要政策構成了中醫藥“四梁八柱”的頂層設計。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聚焦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圍繞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醫保支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教育改革與高質量發展、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工作等,推動印發20余項政策文件。推進綜合改革,規劃建設7個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打造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標杆。配套制度的制定落實,各地中醫藥條例的制修訂,綜合改革的深入推進,正逐步構建中醫藥法規體系,推動中醫藥治理體系現代化,構筑中醫藥事業的堅實大廈。

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成為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大特色和亮點

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堅定落實黨中央疫情防控方針政策,聞令而動、向險而行,中醫藥全方位全鏈條發力疫情防控,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成為我國疫情防控一大特色和亮點,為我國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作出重要貢獻。先后推出多版中醫藥診療方案,探索形成“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篩選出“三藥三方”等有效方藥,組織全系統精銳力量馳援武漢,首次大范圍組織實施早期干預,首次全面管理一個醫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區,首次中西醫全程聯合巡診查房,首次深度介入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為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取得決定性成果展現擔當作為。轉入常態化疫情防控后,根據毒株變異新特點、人群感染新特征,不斷完善中醫藥診療方案,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普通型患者以中醫藥治療為主,重型危重型患者實行中西醫結合,在多起聚集性疫情處置特別是大上海保衛戰中充分發揮獨特優勢。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世界衛生組織中醫藥救治新冠肺炎專家評估會報告》,肯定中醫藥救治新冠肺炎的安全性、有效性。

>>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中醫外治法“多管齊下”。圖為2020年3月7日,武漢市中醫醫院醫護人員帶領患者練習強身健體八段錦。

加快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中醫藥服務體系,服務可及性和水平明顯提高

優化中醫藥資源配置,實施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中西醫結合“旗艦”醫院、中醫特色重點醫院等一批重大項目,構建優質高效中醫藥服務體系。加快推動優質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6所中醫類醫院納入“輔導類”國家醫學中心創建范圍,20所中醫醫院納入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輸出醫院。探索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三醫聯動”模式,發揮績效考核“指揮棒”作用,公立中醫醫院特色發展和公益性日益彰顯。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建成3.6萬余個基層中醫館,98%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截至2021年末,全國有中醫類醫療機構77336個、中醫類醫院5715個,中醫藥總診療人次達12億人次,分別比2012年增長96.7%、68.2%、60%。

持續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治療、預防、康復優勢充分發揮

把說明白講清楚中醫藥療效作為科技創新的重中之重,加強中國中醫藥循証醫學中心建設,聚焦癌症、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篩選一批中醫治療優勢病種、適宜技術和療效獨特的中藥品種,發布一批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疾病治療優勢不斷彰顯。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初步建立治未病服務網絡,推廣一批中醫治未病干預方案,疾病預防作用得到增強。實施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加強中醫康復服務能力規范化建設,三級公立中醫醫院康復科設置比例達70%,特色康復能力加快提升。召開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醫藥工作會議,促進少數民族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深入建設中醫藥特色人才隊伍,發展根基不斷夯實

召開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中醫藥人才工作會議,全面部署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工作。深化中醫藥院校教育改革,實施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及其2.0,省(部)局共建21所中醫藥院校。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實施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岐黃工程),選拔10名岐黃工程首席科學家、149名岐黃學者,培養100名青年岐黃學者、1000名中醫臨床優秀人才,建設15個國家中醫藥多學科交叉創新團隊和20個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團隊。中國工程院在醫藥衛生學部單設中醫藥組,在院士增選中單列中醫藥組、單列計劃,中醫藥領域新增兩院院士7名。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評選表彰調整為周期性表彰項目,累計評選表彰90名國醫大師、201名全國名中醫、80名中醫藥杰出貢獻獎獲得者。截至2021年末,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達73.2萬人,比2012年末增長105%。

著力增強中醫藥傳承創新能力,支撐作用更為突出

屠呦呦受中醫典籍啟發提取出青蒿素,充分彰顯了中醫藥的科學價值,也給中醫藥科研帶來啟示:古老的中醫藥與現代科技結合,就能產出更多原創成果。為增強中醫藥傳承創新能力,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動強化中醫藥科技創新重大平台建設,推進中醫藥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建設青蒿素研究中心,優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布局,遴選46個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建成40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對一批重點病種開展系統的臨床療效評價研究,產出一大批診療規范、臨床新藥和高級別臨床証據。推進《中華醫藏》編纂,實施中醫藥古籍文獻和特色技術傳承專項,中醫古籍煥發新光彩。

積極優化中藥管理機制,質量水平持續提升

完成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覆蓋31個省份2700個縣,摸清中藥資源“家底”。制定《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 《全國道地藥材目錄(第一批)》,發布林草中藥材生態種植、野生撫育、仿野生栽培等3個通則,促進中藥材種植養殖綠色發展。完成59個中成藥大品種和101種中藥飲片產品標准化建設,提升中藥飲片和中成藥質量。推動構建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試驗相結合的審評審批証據體系,完善古代經典名方簡化注冊審批管理及相關技術指導原則,加快來源於古代經典名方、名老中醫經驗方、院內制劑的中藥制劑審批。

不斷釋放中醫藥多元價值,服務國家戰略更加出彩

實施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計劃,促進中藥產業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醫藥融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發展戰略,打造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增長極。實施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深化中醫藥健康文化推進行動,打造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等傳播平台,建設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專家隊伍,支持創作《本草中國》等精品力作,傳播中醫藥健康文化,促進提高人民群眾健康素養。推進中醫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實施中醫藥國際合作專項,打造30個中醫藥海外中心、75個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等一批對外交流的窗口,特別是為國際抗疫貢獻了“中國力量”,中醫藥國際認可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成為對外人文交流的亮麗名片。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藥的發展面貌煥然一新、發展成就振奮人心,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在於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的科學指引。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黨對中醫藥工作的全面領導,匯聚各方智慧和力量,乘勢而上,聚勢而強,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答好中醫藥發展新答卷。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優化中醫藥服務供給,推動優質資源擴容下沉、均衡布局,切實讓人民群眾方便看中醫、放心吃中藥。必須始終堅持中西醫並重,統籌考慮中醫藥和西醫藥在衛生健康事業中的定位和布局,優化配置中醫藥資源,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必須始終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努力在重大理論創新、重大技術攻關、重大藥物創制上實現新突破。必須始終堅持筑牢文化根基,使中醫藥成為群眾促進健康的文化自覺,形成強大文化凝聚力。必須始終堅持推動中醫藥走出去,著眼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促進更多中醫藥服務和產品進入國際市場,讓“中華文明的瑰寶”成為一張張“濟世良方”。

(來源:《旗幟》2022年第10期)

( 編輯:劉瓊   送簽:劉瓊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