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期刊>>《旗幟》雜志>>2023年第5期

堅持“兩個至上” 以高質量科普滿足人民群眾地震安全新期待

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法規司)
來源:旗幟網2023年05月24日10:39
文字縮放: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防災減災救災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地震災害是群災之首,地震多、強度大、分布廣、災害重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加強防震減災科普工作,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重要論述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迫切需要,也是筑牢地震安全防線、減輕地震災害風險的有效途徑。

堅持價值引領為科普“鑄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是中國共產黨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初心使命的集中體現。將防災減災納入科普活動,有助於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的意識和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損失。面對多震災的國情,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法規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守意識形態陣地,突出價值引領,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著力提高防震減災科普工作質量。

2022年全國防災減災日,四川省宜賓市航天小學開展地震應急避險疏散演練活動。

將科普工作與國家重大戰略相結合。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區域發展戰略和推進鄉村振興、援疆援藏等重大戰略,持續加大對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等的科普服務力度,通過發放圖書、知識講座、科普競賽等多種形式,強化科學普及,為防震減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安全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將傳播知識與駁斥謠言相結合。與中國科協科普部共同策劃,通過科普辟謠平台和中國地震台網速報微博發布“地震科學流言榜”,並聯合騰訊新聞制作辟謠漫畫作品,通過10余個平台集中推送,相關話題累計閱讀量超1億,為社會公眾正確掌握防震減災知識廓清迷霧、糾正偏差。

將弘揚科學精神與弘揚科學家精神相結合。鼓勵防震減災領域知名專家創作科普作品、參加科普活動,提升科普含金量。創辦《震苑訪談》視頻訪談節目,解讀黨中央、國務院科普政策,講述防震減災科學發展歷程和科學家成長故事,引導青年科技工作者秉承嚴謹求實的科研精神,勇擔使命,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強化頂層設計為科普“聚力”

借助全國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和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等平台,不斷深化與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協等部門相關司局合作,認真落實《加強新時代防震減災科普工作的意見》《“十四五”防震減災科普規劃》和兩屆全國防震減災科普大會部署要求,從戰略高度謀劃和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工作。

打造科普精品。推出“院士談科普”品牌,邀請陳運泰、陳颙、謝禮立、陳曉非、周福霖等院士從地震基礎知識、自然災害、建筑物抗震、地震預警等多個領域,創作發布系列科普圖書、折頁。每年開展科普作品評審,面向系統內外推廣地震科普精品。

服務地震應急。重大地震災害發生后,第一時間組織開展全方位應急科普,通過官方網站和新媒體矩陣推送地震避險、余震防范等科普作品。2022年四川瀘定發生6.8級地震后,聯動發布科普視頻400余部,影響公眾2400萬人次。組織相關單位聯合國家減災中心推出應急避險科普系列讀物,組織地震多發區廣泛開展應急避險疏散演練,有效提升社會公眾的地震災害應對能力。

強化陣地建設。聯合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共同創建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和示范學校,目前共創建國家基地132個、國家示范學校518所。其中,山東省防震減災科普館等9個基地被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等兩個基地被命名為“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北京國家地球觀象台等11個基地被命名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加強分類指導為科普“創新”

創新活動形式,豐富科普形態,組織地震系統各單位線上線下相結合全面推進防震減災科普工作,讓防震減災科普既接地氣,又貼人心。近年來年均參與公眾超過1億人次,科普工作力度、深度與廣度得到有效提升。

突出安全教育。聯合教育部、國家民委、中國科協共同開展“地震科普  攜手同行”主題活動,從2022年起計劃利用4年時間,面向全國民族地區和重點地區的3.5萬所中小學開展“五個一”系列活動,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以“小切口”實現“大成效”。目前共向全國31個省(區、市)的7000余所學校發放圖書28萬余冊,舉辦講座1652場、演練1833次,在2.6萬余個班級舉行主題班會,培養傳播師4771名,實現月主場活動全覆蓋,惠及師生650萬余名。啟動儀式創造了首個“1億+”單項活動紀錄,瀘定6.8級地震中學校師生“零傷亡”,檢驗了“百校百場應急演練”活動實效。

突出風險防范。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推薦地震專家到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防大學及地方各級黨校(行政學院)舉辦防震減災科普專題講座,提高領導干部地震災害風險防范與地震應急處置能力,近3年共培訓770余個班次2.2萬余名學員。

突出特殊群體。積極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近3年組織各地廣泛開展農村建筑工匠抗震技術培訓近9萬人次,通過講座、文化表演等各類形式,普及農村民居建筑防震抗震知識。開展“小小講解員”等活動,拓展防震減災科普進農村、進家庭、進社區渠道,提高農民、城鎮居民和各類勞動者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

統籌系統資源為科普“增效”

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的決策部署,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順應科普傳播趨勢,深度整合全系統科技成果、科普人才、作品、平台等資源,不斷增強防震減災科普實效。

推進地震科技創新成果科普轉化。推進科普工作與國家重點科研項目、重大科學工程等深度融合,依托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等強化科技項目成果科普轉化,充分發揮科研院所、高校等的科普源頭創新作用,組織科技創新團隊和各類人才不斷豐富科普創作與產出。

積極推進融媒體建設。通過建章立制、考核評優、遴選試點等多種方式,融合地震系統傳播平台,打造“中國地震局”“震知道”“地震科學傳播師”等傳播品牌,實現“統一策劃、統一採寫、統一編審、統一發布”。2022年防震減災融媒體增粉超過12萬人,總瀏覽量超過1億,產出“100萬+”作品12部,防震減災科普傳播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加。

加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科普列入中國地震局科技創新團隊和人才庫申報領域,把科普作品納入防震減災科學成果獎評選范圍,在地震系列職稱評審中增加科普業績條件。近3年來有2個集體分別獲評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和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先進集體,2名專家分別獲評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個人和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先進個人,1個團隊獲中國科協年度科普人物提名。

(來源:《旗幟》2023年第5期)

( 編輯:孫麗   送簽:孫麗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