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體育強國的任務要求。“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體育強國。體育強國不僅是競技體育強國、群眾體育強國,同時也是體育產業強國。《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明確提出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戰略目標。
體育產業的三大門類與重要功能
體育產業包括體育場地設施建筑業、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業、體育服務業三大門類。其中,體育場地設施是開展體育運動、發展體育產業的基礎,場地設施的布局密度直接關系體育產業的規模﹔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水平是衡量一國體育產業發展質量的重要標准,自主品牌數量的增加和民族企業產品質量的增強,對體育項目的普及和運動員競技水平的提升都有極其關鍵的作用﹔體育服務業的就業拉動效應和消費刺激作用最為顯著也最為持久,主要涉及體育競賽表演活動、體育健身休閑活動、體育教育與培訓等9個大類。
近年來,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助推力量和體育強國建設的主要內容,我國體育產業的總體規模不斷壯大。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體育產業總產出為31175億元、增加值為12245億元,相較“十三五”末的2020年分別增長13.9%和14.1%,體育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連續四年保持在1%以上。與此同時,隨著國家體育產業政策的密集出台和大眾體育需求的日益多元以及北京冬奧會、杭州亞運會等綜合性國際賽事的成功舉辦,體育產業顯示出巨大市場潛力和強勁發展動能,正在以蓬勃之勢朝向2025年總規模5萬億元的目標邁進。
2023年9月27日,在杭州亞運會官方特許商品零售店內,各種商品琳琅滿目,吸引不少市民游客選購。
“十四五”以來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態勢
產業結構體系漸進優化。從體育產業內部構成看,2021年體育服務業總產出佔體育產業總規模的比重為53.2%。體育服務業增加值為8576億元,佔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首次達到70%,增加值和佔比均創歷史新高。其中,體育競賽表演活動增加值增長26.1%,體育健身休閑活動增加值增長21.1%。體育服務業佔比的不斷提升和其代表性細分領域的高速增長,體現出我國體育產業已由傳統制造業拉動轉向更具現代產業特征的服務業與制造業並行驅動,多個增長極業已繼起,體育產業的發展韌性切實增強。
產業數字化轉型持續推進。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正在深刻改變著體育產業原有的運行邏輯。現今,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數字技術,處於供需兩端的體育企業與體育消費者能夠進行及時、深度、持久的交互,從而為精准識別體育消費需求及需求變化,減少體育企業低效和無效供給,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體育產業整體效能奠定堅實基礎。與此同時,擁載大量先進數字技術的智能手環、智能手表、智能頭盔等專業級可穿戴設備迭代加速,線上培訓、線上健身、線上參賽等“雲”服務模式受眾顯著增長,虛擬體育場館體驗、體育實時在線直播互動等新消費場景陸續涌現,帶動體育消費市場的邊界逐漸外移。
產業融合發展趨勢日趨凸顯。為順應新時代體育發展要求,近年來體育產業與醫療、康養、文化、旅游休閑等產業加速融合,圍繞人的全面發展著力提升體育產品與服務品質。體育與醫療、康養的產業融合通過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更加深刻地詮釋了體育作為幸福產業的經濟與社會功能,有利於改善老年人生活品質,推動實現健康老齡化的政策目標。體育與文化的產業融合,從現代體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紅色基因中汲取寶貴養分,使體育產業發展成為具有育民、富民、樂民功能的綜合性創意產業。體育與旅游休閑的產業融合,憑借產業資源的整合、互補與共享樹立“體育+旅游”的全域化優勢,為面向未來的體育產業消費升級提供了新的增長潛力和動能儲備。
產業治理能力穩步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體育的重要論述為理論指導,一批旨在提升體育產業發展質量的政策文件和改革措施相繼發布。體育產業專門性政策的出台強調了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明確了與體育產業相關的品牌賽事、特色小鎮、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等治理對象及內涵,尤其是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形成了有利於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建設的良好制度環境。在此基礎上,體育產業營商環境切實改善,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不斷下降,社會資本參與體育產業發展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實現了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雙輪驅動,推進了體育產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瞄定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目標 奮力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從國際經驗來看,人均GDP觸及1萬美元后,體育產業通常會迎來發展黃金期。2019年,我國人均GDP正式突破1萬美元,同年《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出台,體育產業遠景目標定位更加清晰。從現階段增加值佔GDP的1%左右到未來的支柱性作用,需要奮力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繼續加快打造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閑業、競賽表演業等為龍頭、高端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體育產業體系。一方面,全力推進戶外運動產業發展和競賽表演產業升級,不斷豐富冰雪、水上、航空等戶外運動賽事活動,著力構建自主品牌體育賽事活動體系,大力推進足球、籃球、網球等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運動項目職業聯賽管理機構建設,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職業聯賽。另一方面,全速推動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加速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體育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創新生產方式、服務方式和商業模式,促進體育制造業轉型升級、體育服務業提質增效,深化“體育+”產業融合發展。
繼續加快培育壯大體育市場主體。加快形成大中型國有企業、龍頭民營企業、小微特色企業齊頭並進、優勢互補的體育市場主體格局。一方面,引導國有企業用好用足體育資源做大做強,不斷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以要素創新驅動為重點,激發民營企業活力,鼓勵龍頭體育企業發揮帶頭作用,努力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瞪羚”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同時,設立細分領域孵化平台,靈活精准運用多種財稅金融政策工具,支持微型體育企業特色化發展、專業化運營、精細化管理。
繼續加快挖掘體育消費潛力。加快形成產品和服務供給充沛、場景空間豐富、環境氛圍友好的體育消費新氣象。一方面,系統開發高科技含量體育器材與智能化運動裝備,進一步健全賽事指導和服務保障制度,完善運動安全救援機制,加強體育項目標准化建設。另一方面,不斷擴展體育新空間,拓寬消費新場景,統籌布局體育公園和健身步道以及山地戶外、水上、冰雪等運動項目場地設施,建設一批地域特色鮮明、服務功能完善、經濟效益良好的體育服務綜合體,管理好、運用好北京冬奧會和成都大運會以及杭州亞運會場館遺產,以現代化信息技術賦能傳統體育業態,構建沉浸式、互動式體育場景。同時,定期舉辦特色鮮明、針對性強的體育消費季活動,創新設計覆蓋面廣、種類多樣的體育消費券,積極研發功能齊全、操作簡單的體育消費支付工具,探索打造集消費趨勢智能預測、消費場景智能感知、消費效果智能評估與反饋等為一體的智能體育消費模式。
(來源:《旗幟》2023年第11期﹔作者系北京體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編輯:孫麗 送簽:孫麗 簽發:鐘鳴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