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 期刊 >> 《旗幟》雜志 >> 2024年第10期

扎根新疆 精益求“晶”

——記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光電功能晶體材料創新團隊

呂俏瑩 洪毅
來源:旗幟網2024年11月12日16:24
文字縮放:

2024年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第2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評選結果正式揭曉,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光電功能晶體材料創新團隊獲此殊榮。這是一支年輕而充滿活力的青年科研團隊,扎根新疆17年,堅持深紫外倍頻晶體材料研發,提出了硼酸鹽氟化設計理念,發明了ABF系列深紫外倍頻晶體,刷新了倍頻深紫外激光輸出最短波長世界紀錄,鞏固了我國在該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為加快搶佔科技制高點、早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了青春力量。

白手起家

2007年,潘世烈結束了在美國西北大學的留學生涯。34歲的他面臨人生的重大抉擇:留下還是回國?我國越來越重視科技發展,而人才是推動科技進步的原動力。面對國內外高校和研究機構伸出的橄欖枝,他毅然選擇來到地處祖國西北邊疆的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發展,立志為祖國的科技創新事業貢獻力量。“既然決定了回國做科研,我就要選擇一個能靜下心來做事的地方,新疆就是這樣的地方。”如今,潘世烈已是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所長、光電功能晶體材料創新團隊領頭人。

20世紀90年代,中國老一輩科學家發現並研制了BBO、LBO、KBBF等紫外/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也被國際稱為“中國牌”晶體,奠定了我國紫外/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然而,深紫外領域仍存在尚未被解決的國際難題。年輕的潘世烈,肩負著老一輩科學家“突破深紫外瓶頸”的囑托和期望,憑借其深厚的專業功底和廣闊的國際視野,堅信硼酸鹽體系是“富礦”,從其豐富的結構中一定可以探索出性能更加優異的新材料。他“招兵買馬”、組建實驗室,勇啃這塊“硬骨頭”。通過不懈地努力,團隊開發出氟化硼酸鹽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新體系,為后續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 2024年5月,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光電功能晶體材料創新團隊成員在實驗室做研究。

步履不停

從成立初期的3名成員,到現在的143人大團隊,“人人都是頂梁柱,個個都要不服輸”的精神深入人心。

2014年9月,身懷六甲的青年職工楊志華,收到一個重要項目的終期答辯通知。考慮到她的身體情況,團隊成員紛紛提出代替她去答辯,都被她婉拒了。“我回國入職不久,這是我承擔的第一個重要項目。終期答辯我一定要去,好好地匯報工作,交出我的答卷。”現為光電功能晶體材料創新團隊理論計算組組長的楊志華研究員回憶說。最終,她憑借豐碩的科研成果、堅韌自信的精神風貌獲得了全場評審專家的高度認可,以優異成績順利通過終期答辯。

每逢年節放假,團隊成員既開心又擔心。“實驗室的爐子不能停,晶體還在爐子中生長,沒人看護的晶體就像沒人管的小孩兒,長歪了怎麼辦?”團隊在讀博士陳自龍夜以繼日,每天照顧他精心培育的晶體“孩子”。這樣的“晶爸晶媽”還有很多。十幾年如一日,在一個個青年職工、研究生的接續努力下,實驗室的爐子沒有一天停火。在每個人心裡,“中國牌”晶體的創新腳步一刻也舍不得停歇。

單晶結構測試解析是晶體材料研究工作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每個研究生都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熬夜測晶體都是要爭著來的,這次你通宵,下次輪到我。”光電功能晶體材料創新團隊李廣卯副研究員說,“十幾平方米的空間內,大家分工有序,有的稱料,有的取晶體,有的洗坩堝,有的做測試,實驗室的燈好像從未熄滅過。大家一起干科研,雖然條件艱苦,但仍覺溫暖。”

目前,光電功能晶體材料創新團隊配備了全球最先進的單晶衍射儀,測試效率比之前提高了5倍。連軸轉通宵實驗的場景,每天仍在上演。

從0到1的突破

“每周的組會是一定要開的,就講國際上最新發表的文獻,講我們自己最新的工作進展。”潘世烈說,“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時刻保持警醒,不停地探索,培養從0到1突破的能力和勇氣,才能搶佔科技制高點。”

自團隊成立以來,35歲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員一直是中堅力量。2023年,33歲的米日丁·穆太力普研究員在《自然·光子學》期刊首次提出“全波段相位匹配”概念﹔2024年,27歲的崔晨博士通過實驗室研發的新型倍頻晶體調制輸出了深紫外激光,刷新世界紀錄。

堅持不懈、百折不撓是這個團隊的氣質。在白手起家的發展過程中,光電功能晶體材料創新團隊總結出了青年人從事科研工作的座右銘:策略、勤奮、細節、執行。這也是他們啃硬骨頭的“技巧”和敢為天下先的底氣。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團隊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戰斗力,得益於一批批青年人的不斷加入和接續奮斗。新疆地處西部邊陲,人才引進極為困難,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始終秉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為每一名青年科研人員量身打造職業發展規劃,給予充足的發展機會和成長空間。“這是一個有人情味兒、有煙火氣的地方,我博士畢業后來到新疆,一晃已14年了。”晶體中心黨支部書記、副主任、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張方方研究員回憶道。

“研究所通過國家、中國科學院、地方、研究所人才政策的合力加持,為引進人才配套安家費和保底年薪,提供可拎包入住的過渡房,拓展配偶就業、子女入學渠道等,不斷優化人才引育環境。我們在這裡心無旁騖地潛心科研,沒有后顧之憂。”團隊新成員、畢業於山東大學的“95后”青年博士吳雅博說。

在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來自南開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日本神戶大學、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等知名高校的多名學術帶頭人和青年骨干先后加入團隊,形成了一支敢打硬仗、團結實干的高水平科技攻堅隊伍,為西部“穩定優秀人才、吸引東部人才”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實踐路徑。

2024年4月29日,團隊青年代表李廣卯參加了第2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頒獎儀式。“現場看到了全國各行各業的優秀青年,在國防、科技、工業、教育等各個領域奮勇拼搏、挺膺擔當,我備受鼓舞。”李廣卯說,“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新時代發展的見証者和親歷者,肩負著時代重任。作為我國搶佔科技制高點的重要生力軍,我們正當青春,正該奮斗。”

(來源:《旗幟》2024年第10期﹔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 編輯:劉瓊   送簽:劉瓊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