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 期刊 >> 《旗幟》雜志 >> 2025年第1期

生動展示西北革命歷史畫卷

——電視劇《西北歲月》劇本創作談

龍平平
來源:旗幟網2025年02月10日16:24
文字縮放:

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和陝北革命根據地曾經並存過一段時間,后來統一為陝甘革命根據地,亦稱西北革命根據地。陝甘革命根據地為黨中央和各路長征紅軍提供了落腳點,為后來八路軍主力奔赴抗日前線提供了出發點,成為土地革命戰爭后期全國碩果僅存的完整革命根據地。其歷史功績,值得研究珍視。但是,在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領域,全景式反映西北革命歷史的作品尚屬空白。電視劇《西北歲月》的創作承擔起了填補這個空白的艱巨任務。劇本創作的難度很大,先后有11位編劇參加到這項工作中。在創作過程中,我們以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為指導,堅持實事求是的創作態度,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深入挖掘史料,大膽創新,把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有機地結合起來,努力打造深受觀眾喜愛的藝術精品。

堅持真實可信的創作理念

西北革命斗爭史在中國革命歷史和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第一次大革命失敗之后,我們黨開始走上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一塊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在中華大地蓬勃發展。由於受“左”傾錯誤的影響,我們黨在南方的根據地相繼喪失。到1935年,陝甘革命根據地成為碩果僅存的黨領導的紅色根據地。正是這塊根據地,為各路長征的紅軍提供了落腳點。

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在陝北的紅軍部隊改編為八路軍,主力部隊隨后便從這裡出發奔赴抗日前線,為推動實現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了特殊作用。此后一直到1948年3月,黨中央都在陝北,可以說這裡是抗日戰爭的戰略總后方和中國革命的大本營。

陝甘寧邊區政府作為長期存在的革命政權,也為我們黨積累了豐富的執政經驗。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共中央西北局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土地改革、民族宗教政策、政權建設和恢復經濟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經驗。

從大革命失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這樣的時間跨度下,西北革命史的長卷該從哪一位人物的視角展開?在查閱研究西北革命斗爭史資料,走訪老同志、專家和革命后代后,編劇組經過研究分析一致認為:習仲勛同志應該是這部電視劇的主角。

習仲勛同志早期參與發動領導“兩當兵變”,和劉志丹、謝子長一起創建了陝甘革命根據地,21歲當選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后來又出任西北局書記。他是西北地區自第一次大革命失敗以后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成立初期各個歷史階段的主要領導人。以習仲勛同志在西北的革命經歷作為敘事主線,是保証故事的完整性、全景式展現西北革命斗爭史的一個絕佳角度,也是我們在劇本創作中堅持真實可信創作理念的必然選擇。

以史實為依據,不夸大、不刻意渲染,實事求是地擺正主人公在西北革命各個階段的位置,准確反映他的歷史貢獻和偉大人格,做到完整性、真實性、藝術性的有機統一,是劇本創作的基本要求。

經過反復討論,我們決定把習仲勛同志從大革命失敗后一個追求真理的少年,經過各個斗爭階段的磨煉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傳奇經歷分為五個階段展現。一是少年英雄,展現主人公未滿15歲時在大革命失敗后的白色恐怖中光榮入黨,19歲發動領導“兩當兵變”的傳奇經歷。二是“娃娃主席”,講述主人公和劉志丹、謝子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一起創建“兩點一存”的陝甘革命根據地,培育形成照金精神,為挽救中國革命作出了突出貢獻。三是勇挑重擔,抗日戰爭中先后為黨中央堅守南北兩個大門,堅持真理,開拓進取,始終堅持“黨的利益在第一位”。四是中流砥柱,在解放戰爭中出任西北局書記,為保衛黨中央、解放大西北作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五是爐火純青,主政大西北,嘔心瀝血領導經濟建設和政權建設,創造性地解決西北民族宗教問題,為新中國建設貢獻了許多寶貴經驗。這樣的布局,既真實可信地展現了一位革命家的成長過程,也完整地反映了西北革命斗爭的歷史。

從史實出發,挖掘人物的本質特征

《西北歲月》以人物推動故事的方式,展開大西北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但寫人一定不是歷史素材的堆砌和事件的羅列,而是通過故事、行動、語言細節去展現人及人性的光輝,讓觀眾從觀賞中感受到一種精神,激發出一種力量。

習仲勛同志是土生土長的西北農家子弟。參加革命的時候年紀小,學歷也不算高,為何能在殘酷的革命斗爭中脫穎而出,成為深受黨中央信任、廣大干部群眾愛戴的革命家?

我們認真研究了習仲勛同志大量的生平資料,發現他身上具有許多常人不及的優秀品質,比如堅守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忠於黨、忠於人民的高尚品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為黨和人民事業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熱愛人民、心系群眾的優良作風﹔胸懷坦蕩、光明磊落的崇高風范﹔等等。典型化、藝術化、取舍得當地展現這些優秀品質,是編劇的責任。通過反復研究,我們抓住能夠體現習仲勛同志在這段歷史時期三個方面最突出、最感人的人格特征展開敘事。

一是信仰如炬,對黨忠誠、不怕犧牲、勇挑重擔。比如,電視劇一開始就展現大革命失敗時的腥風血雨。其時,習仲勛同志14歲,很多人脫黨,他卻堅決要求入黨。未滿15歲時,他被捕入獄、險些犧牲,在獄中加入共產黨。出獄后,面對父母雙亡和白色恐怖的險惡環境,他堅持追求真理,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黨組織,並在19歲時發動領導“兩當兵變”。由此,觀眾看到了一個信仰如炬的少年的形象。以照金為中心的陝甘革命根據地,面積並不大,在敵人的“圍剿”中勉力支撐極為不易。劉志丹同志為了保存革命有生力量,幾次帶領部隊跳出包圍圈。危急時刻,年輕的習仲勛同志三次選擇留守根據地。面對敵人猛烈的進攻,留下來就是九死一生,但他每次都毫不猶豫地留了下來,並堅持到最后。編劇組一致認為,不需要刻意渲染,只要在史料的支撐之下,原原本本地展現主人公從一個少年逐步成長為一名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真實歷程,就足以打動人心。

圖為電視劇《 西北歲月》劇照。

圖為電視劇《西北歲月》劇照。

二是一以貫之地堅持實事求是的黨性原則,堅持真理、敢於斗爭。習仲勛同志常說,實事求是是最大的黨性。這不是一句空話,著重體現於他敢於從實際出發、與各種錯誤傾向展開堅決斗爭的精神。西北革命史錯綜復雜,受到過“左”和右各種錯誤的干擾,能不能正面反映這種斗爭,是對編劇的考驗。在各級領導的支持下,我們沒有回避矛盾,深入挖掘史料,對“查田”、肅反、反摩擦、“搶救運動”、土地改革、民族宗教問題上出現的曲折和斗爭給予真實展現,在矛盾沖突中展現出一位真正的共產黨人的崇高品質。

三是始終把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習仲勛同志反復地講,黨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不走群眾路線就不是真正的共產黨員”。“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這樣生動質朴又飽含深情的表達,就是習仲勛同志任綏德地委書記時的原話。在劇中,這句話出現了很多次,因為這種人民情懷深深地扎根在他的思想中。毛主席稱贊習仲勛同志“永遠把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們黨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價值取向,在習仲勛同志這裡得到了充分體現。所以,我們把共產黨人的人民情懷作為貫穿全劇的一個主題。

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相統一

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從本質上講依然是文藝作品。《西北歲月》在歷史真實的基礎上,用藝術真實的方式鮮活人物、生動劇情、講好故事,力求讓觀眾在藝術享受中感受真實的力量。

《西北歲月》歷史跨度達25年,出場的真實歷史人物有300多人。為了解決好頭緒多、節奏慢、人物不集中、故事不連貫等問題,讓劇情更為精彩、飽滿,我們本著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在虛構人物和虛構劇情方面做了一些大膽的突破。

《西北歲月》刻畫了幾十個虛構人物,讓許多觀眾潸然淚下的李老栓一家就是代表。這家人的原型是千千萬萬的西北人民。李老栓是地地道道的陝西農民,平時種地產糧補給部隊,戰時幫著部隊運輸物資,無條件地支持為人民帶來希望的中國共產黨。在劇中,習仲勛同志親切地喚這位老人“干大”。李老栓三個兒子大娃、二娃、三娃在不同階段參加革命,都犧牲了。三娃是個活潑可愛的青年,剛剛和劉巧翠談了對象,真的要讓他犧牲在戰場上嗎?劇情反復過多次,最后這樣的處理,也是遵循了藝術真實的規律。在那段烽火歲月中,老區人家“八子參軍”全部犧牲的故事真實存在。這就是那個年代,為了支持黨的革命事業,人民毫無保留地付出。

魏海是一個半虛構的人物。他前半部分的故事是真實的,后半部分為虛構,主要是為了保持有一個貫穿全劇與習仲勛同志為敵的人物。魏海在被捕后與習仲勛同志關於人生觀的對話,引發許多觀眾的思考和討論。

除此之外,劇中的虛構人物還有一抹雲、顧林、方一江等。這些虛構的人物和劇情,不僅有效地發揮了貫通故事結構、鏈接歷史人物、緊湊故事節奏、豐富故事內容的功能,還起到了進一步深化主題,啟發觀眾深度思考和共情的作用。

(來源:《旗幟》2025年第1期﹔作者系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秘書長、研究員,《西北歲月》編劇)

( 編輯:孫麗   送簽:鐘鳴   簽發: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