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 期刊 >> 《旗幟》雜志 >> 2025年第1期

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保障長江水利高質量發展

劉冬順
來源:旗幟網2025年03月06日11:29
文字縮放:

2024年11月29日,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在貴州省貴陽市召開2024年度長江流 域水旱災害防御暨水工程聯合調度工作座談會。

2024年11月29日,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在貴州省貴陽市召開2024年度長江流域水旱災害防御暨水工程聯合調度工作座談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堅持民生為上、治水為要,明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確立國家“江河戰略”。作為水利部派出的流域管理機構,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長江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水利部工作安排,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保障長江水利高質量發展,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的流域水安全保障。

牢記“長江囑托”,深學細悟篤行

長江委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抓好“長江大保護”的殷殷囑托,堅守“為黨和人民守護好長江母親河”的初心使命,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治水的重要論述精神不折不扣落實到位。

強化創新理論武裝。長江委黨組全面落實“第一議題”制度,聚焦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和關於治水的重要論述精神,形成“傳達學習、研究部署、貫徹落實、跟蹤督辦、考核評價”工作閉環。打造理論學習中心組示范課堂,做到中心組學習“有計劃、有主講、有研討、有載體、有成效”。深化原文原著系統學、集中領讀重點學、聚焦專題研討學、教育基地現場學、“三會一課”融入學、知行合一貫通學的“六學”機制,開展“尋訪治江經典”、青年“創新創效創優”大賽等活動。黨員干部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努力當好推動長江水利高質量發展的執行者、行動派、實干家。

鍛造過硬治江隊伍。以推動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舉辦黨建高質量發展研討班,有力提升機關各部門、委屬各單位黨組織書記抓黨建、促發展能力水平。創新探索機關黨委和人事局示范培訓、委屬二級單位自主辦班、選送優秀干部參加上級調訓“三位一體”教育培訓方式,形成分級分層的教育培訓體系。完善長江委科技創新與人才工作頂層設計,實施《2023—2027年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建立“1+N”制度體系,讓治江人才隊伍在長江水利高質量發展主戰場鍛煉成才。

有力指導治江實踐。錨定水利高質量發展“六條實施路徑”,全面強化流域治理管理“四個統一”,不斷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江河湖泊生態保護治理能力。圍繞推動長江水利高質量發展,扎實開展支部大學習、大討論、大交流活動,全委黨員干部通過“三會一課”、支部主題黨日、青年理論學習小組研討等形式,立足本職獻計獻策263條,切實將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長江水利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辦法。

筑牢先鋒堡壘,激勵擔當作為

長江委堅持不懈強基層、打基礎,引導全委各級基層黨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勇挑治水興邦、治江報國重任,全身心投入推動長江水利高質量發展的偉大實踐。

抓基層引領流域管理。開展“治江先鋒堡壘”創建,著力打造政治功能優、組織運行優、干部隊伍優、作用發揮優、具有長江委特色的先進黨支部。集中開展提升基層治理管理能力三年專項行動,基層單位補短板、強弱項,黨員干部轉觀念、改作風。全委基層黨支部全面進步、全面過硬,基層單位治理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引領帶動流域治理管理能力持續增強。強化統一規劃,建立起以長江流域綜合規劃為龍頭,主要支流湖泊綜合規劃為骨干,專業規劃和專項規劃為補充的流域規劃體系。強化統一治理,基本建立流域防洪抗旱減災體系,初步形成水資源優化配置體系,加快形成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體系,逐步構建河湖生態保護修復體系。強化統一調度,穩步推進數字孿生長江建設,流域127座(處)控制性水工程實現統一聯合調度,構筑起守護“安瀾長江”的鐵壁銅牆。強化統一管理,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實施,深化長江流域省級河湖長聯席會議機制和“長江委+省級河長辦”協作機制,建立長江流域水土流失聯防聯控聯治工作機制和丹江口水庫及上游地區跨省河湖聯防聯治工作機制,完善長江河道採砂管理三部合作機制,強化水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水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共抓大保護合力不斷增強。

辦實事造福流域人民。長江委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新老水問題,推動“我為群眾辦實事”常態長效。從2021年起,長江委黨組每年確定十大實事,帶動全委辦好570多項民生實事。流域水資源保護和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升,306個縣(區)完成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創建,23條跨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全部獲批,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流域水質安全保障工作持續推進,流域內全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總體優良。聚焦河湖生態環境復蘇,開展長江岸線利用項目清理整治,開展長江經濟帶2.5萬余座小水電清理整改,消除減脫水河段9萬多公裡。始終保持對非法採砂的高壓嚴打態勢,長江干流規模性非法採砂已經絕跡。嚴格落實流域跨區域水土流失聯防聯控聯治工作機制,長江流域實現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雙下降。精准實施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水量調度,截至2024年11月底,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累計向北方調水超687億立方米,實施生態補水量超106億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四省市沿線26座大中城市的近1.14億人口。

促融合發揮組織優勢。做到黨建與治江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在發展主戰場選黨建課題,到攻堅最前沿定黨建項目。廣泛開展黨員“亮身份、亮職責、亮業績”活動,全委建立黨員示范窗口79個、黨員示范崗519個,責任區、突擊隊、先鋒隊等227個,在應對2022年長江流域嚴重干旱、2023年漢江流域秋汛、2024年長江流域緊急汛情等大戰大考中沖鋒在前、勇挑重擔。及時成立黨組織,精心組建以黨員領導干部、黨員骨干為主的工作專班,加快引江補漢、陸水水庫除險加固等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建設,持續推進數字孿生長江建設、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等關鍵技術攻關,加強防洪調度、水生態保護修復等戰略問題研究,積極推動水利重點任務順利實施。

2024年7月6日,長江委黨員防汛抗旱應急突擊隊在湖南省 岳陽市華容縣團洲垸洞庭湖一線堤防決口險情現場開展水文應 急監測。

2024年7月6日,長江委黨員防汛抗旱應急突擊隊在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團洲垸洞庭湖一線堤防決口險情現場開展水文應急監測。

搭平台凝聚發展合力。以黨組織為紐帶,以黨建工作為平台,委內外、流域跨部門跨行業之間聯學聯做有聲有色。成立長江治理與保護科技創新聯盟,與20多家部門單位、涉水機構和地方政府開展戰略合作。發起組建長江水文化建設聯盟,搭建具有流域特點的水文化建設平台。承辦“共建長江經濟帶·機關黨建促先行”“共建長江經濟帶·機關黨建作表率”協作交流活動,積極宣傳長江委以黨建引領保障長江保護治理的經驗做法,促進流域各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提高,廣泛凝聚起推動長江水利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黨建領航助力,深化長江水利改革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為水利事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要把黨的全面領導貫徹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方面、全過程,當好學習貫徹全會精神的排頭兵、流域治理管理的主力軍、長江大保護的行動派,努力開辟長江水利高質量發展的新境界。

持續創新治江工作思路。建立健全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長效機制,持續鞏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黨紀學習教育成果,不斷提升黨員領導干部的政治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為推動長江水利高質量發展打牢堅實思想基礎。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以學習貫徹《習近平關於治水論述摘編》為重點,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治水重要論述的重大意義、豐富內涵、精髓要義和實踐要求,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治水重要論述的真理力量、實踐偉力,不斷增強工作的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系統性,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實現治水理念、思路、方法系統性變革,全面推動規范規程、體制機制、管理方式、政策制度創新。

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鞏固提升基層治理管理能力三年專項行動成果,不斷增強基層治理管理能力。嚴格黨員教育管理,把好黨員隊伍入口關,扎實做好發展黨員工作,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認真實施不合格黨員組織處置辦法,嚴格規范黨員干部網絡行為,提升黨員隊伍建設質量。深化黨支部特色品牌培育,充分發揮“治江先鋒堡壘”先進黨支部示范帶動、輻射引領作用。建立完善急難險重任務成立臨時黨組織、組建突擊隊、下發倡議書的工作機制,引導黨員立足崗位建功立業、實干爭先。

真抓實干推動水利改革任務落實落地。充分發揮全面從嚴治黨的政治引領和政治保障作用,大力弘揚勤廉並重的新風正氣,對標全面深化水利改革的重點任務,以釘釘子精神抓改革抓落實。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流域為單元,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水旱災害防御工作體系,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堅持“四水四定”,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錨定“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目標要求,扎實推進國家水網建設,全面增強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戰略儲備能力﹔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強化流域統一治理管理,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實現河湖功能永續利用。

(來源:《旗幟》2025年第1期﹔作者系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

( 編輯:孫麗   送簽:孫麗   簽發: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