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國民經濟循環暢通是經濟繁榮和民生幸福的前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發展的重要經驗。作為供給和需求共同構成的雙側系統,市場供求雙側的宏觀微觀均衡協調狀況決定著國民經濟的循環暢通性。基於國際國內經濟形勢,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為進一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厘清了思路、提供了遵循。
統籌總供給和總需求關系的理論邏輯
“總供給—總需求”是現代宏觀經濟循環分析的基本框架。需求是供給的目標,引導著供給方向﹔供給是需求的物質技術基礎,支撐著需求實現﹔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給、新的供給創造新的需求。兩者結構上的匹配度、總量上的均衡性,決定著國民經濟大循環的暢通程度。
供給和需求的匹配和均衡,不是單純依靠“看不見的手”就能實現的自然過程,也普遍需要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的統籌協調。要通過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保持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在總量和結構上動態平衡,以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統籌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要特別著眼於“總”,即:不應片面追求個別市場供求的局部微觀平衡,而應重點關注總供給和總需求間的總量平衡與結構匹配的宏觀動態平衡。短期而局部的供求不平衡是市場經濟常態,但供求總量和結構的宏觀失衡,則不利於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會造成就業、物價和國際收支等波動。對於我國這種超大型市場經濟體,從宏觀層面統籌好供求的總量和結構關系,不僅是市場良性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也是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的關鍵。
我國國民經濟循環中總供求雙側的現實問題
統籌總供求不是平均用力,應把握好總供求現實關系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好短期與長期、局部與全局的協調配合,這是宏觀經濟政策應對不同時期重大變化和沖擊的關鍵。
總供給源於勞動力、資本、土地等要素資源的投入。當前,總供給問題主要表現為資源錯配、供給結構失衡。作為制造業大國,我國部分關鍵裝備、核心技術、高端產品還依賴進口﹔一些傳統行業無效和低端供給過剩,而中高端供給缺乏,供給結構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和不斷升級的需求。要素資源配置不合理是問題根源。
從總需求看,消費不足、投資趨緩和出口乏力等跡象同時出現。國內居民消費需求不振,總消費規模和平均消費水平不高,消費個性化、多樣化不足。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投資意願不強、積極性不高。目前,逆全球化浪潮導致外需波動收縮難以快速恢復,在積極拓展外需的同時,更多聚焦於擴大內需,是實現內外增長動能轉換、保持國民經濟在更高水平上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2024年12月31日,在位於江蘇省海安市大公鎮的江蘇銘鵬裝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正在趕制訂單。
推動需求側和供給側雙向協同集成發力
現代國民經濟循環系統日益復雜而開放,國際資源、國際市場與國內資源、國內市場體系相互交織共同演變,內外循環互為因果,共同實現商品的實物補償和價值補償。這種多重交織性和協同演變性,對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提出了更高要求。統籌總供求關系需要更為系統集成的政策思維、雙向協同集成發力,避免僅著眼於局部優化可能導致的整體效能下降。內外兩個市場、兩種循環要通過統籌來動態調整重心和重點,加快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在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的同時,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健康安全發展。
總需求側,重點是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當前,我國國民經濟遭遇國際國內需求不足問題明顯,尤其是國內消費需求不振,14億多人口總體消費規模和平均消費水平都不高,消費個性化、多樣化不足,但這也意味著我國的消費提升潛力還很大。更多聚焦於擴大內需,是實現內外增長動能轉換保持國民經濟在更高水平上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千方百計促進人們增收以穩定消費基本盤,同時應加力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如2024年3月以來,“兩重”項目和“兩新”政策推動了3000多萬人參與消費品以舊換新,帶動銷售超4000億元。投資需求方面,要創造良好營商環境,使企業敢於投資、樂於投資,同時加大力度鼓勵和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投資。外需方面,要努力應對逆全球化浪潮,深度發揮“一帶一路”政策作用,穩定擴大外需。
總供給側,要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要素質量、優化要素配置,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制造業體系,供給能力強大,但要有進有退、有保有壓。在注重降低企業營運成本的同時,要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增強差異化供給能力,持續改善供給結構,更好適應、引領和創造新需求,以實現低水平供求平衡向高水平供求平衡的躍升。尤其要加快化解過剩產能,促進產業優化重組,同時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
要堅持系統集成的方法,使需求側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舉措雙向協同集成發力,在政策制定中更注重加強總供求與社會再生產循環各領域改革的協調配合,打好政策組合拳。要充分研究數智化和新質生產力對供需兩端的影響,充分重視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等人口發展的趨勢性特征,激發人力資本深化與再配置的雙側效應,統籌考量、協同應對,促進國民經濟暢通循環可持續實現。
(來源:《旗幟》2025年第1期﹔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 編輯:孫麗 送簽:孫麗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