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2025年我國春節檔期刷新了票房總量、觀影總人次等多項紀錄,上映的多部影片類型多元、題材豐富,《哪吒之魔童鬧海》更是以超過150億元的票房躋身全球影片單片票房榜前五,為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作出了努力,有力彰顯了文化自信。近年來,中央宣傳部電影局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為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提供了電影方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國產電影的創作提供了豐沃土壤和靈感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價值觀和審美情趣,為國產電影的創作提供了豐沃土壤和靈感源泉。國產電影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肩負著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國產電影創作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色,形成堅定的文化自信,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通過創造性改編,賡續民族精神的血脈聯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影片既表達傳統的民族精神也傳遞敏銳的當下情感。《哪吒之魔童鬧海》取材中國傳統神話“哪吒鬧海”的故事,注入主角奮斗不息的時代精神,將傳統神話中的倫理困境轉化為現代生活中的身份焦慮,將現代內核融入傳統故事,賦予其與現代青年對話的生命力。《封神》系列電影,將商周歷史與神話傳說有機融合,在“仁義禮智信”的傳統價值觀中注入公平正義、自我實現等現代價值觀,產生了廣泛共鳴。
“華表獎”“五個一工程”等獎項在引導業界“講好中國故事,展現文化自信”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
以技術賦能與文化表達踐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電影科技的發展、技術美學的進步、敘事方式的創新、視覺圖譜的轉換,為講好中國故事,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國產電影的技術革新已經超越工具理性層面,形成了具有文化主體性的“技術美學”復合體系,電影科技的發展使得工業級大片成為可能。《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制作匯聚了138家動畫公司4000多名國漫人才,自主研發的特效技術突破了好萊塢的技術壟斷。運用自主研發的“動態水墨引擎”“乾坤流體系統”打造氣勢恢宏的“高燃”場面,實現東方美學的現代化表達,塑造了一場技術和藝術的完美共振。《流浪地球2》採用虛擬拍攝、虛擬現實(VR)模擬、人工智能(AI)修復、3D打印等技術,展示了太空電梯、月球核爆、隕石墜落等場景,實現了科技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的雙重突破。中國電影人不斷攻克“卡脖子”難題,構建起從放映設備到制作標准的完整技術生態鏈。技術的自立自強不僅降低了創作成本,更讓中國故事的表達擺脫技術依賴,實現文化主體性和技術美學的回歸。
創新敘事模式和表達方式,構建電影領域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大膽嘗試非線性結構、人像展覽式結構、多類型化雜糅,深挖人物的內心世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杜絕概念化、臉譜化、扁平化、懸浮化表達,展現故事人物豐富多彩的生活和人生。《哪吒之魔童鬧海》中的哪吒不再是單純正義的英雄形象,他的叛逆、掙扎以及最終的自我救贖與當代中青年觀眾的成長困境和身份認同相契合。《長安三萬裡》以“詩電影”的形式打破線性敘事慣例,通過幾十處詩歌吟誦的場景構建交叉時空,展現了自由馳騁、天高任鳥飛的盛唐氣象。
“服化道攝錄美”協同合作,以新的視覺圖譜和文化符號打造國產電影的視覺奇觀。《唐探1900》為了真實還原歷史場景,在場景搭建和道具使用方面精益求精,在德州樂陵新建了一個20世紀初的舊金山。哪吒的獨特造型混搭重慶方言的年輕化表達,符合現代審美的叛逆氣質。《大魚海棠》將福建土樓和道家元素融入創作,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特的審美意趣和哲學思辨。
影片《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特效制作團隊研究特效畫面細節。
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國產電影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基,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展現中國形象的重要載體。
《哪吒之魔童鬧海》在全球18個國家和地區上映,票房屢創佳績,有力証明了優秀的文化內核和真切的情感共振才是電影國際傳播的突破口。在國產電影走向世界的過程中,需要注重打磨文化表達與語言轉譯。對一些鮮明的文化符號和傳統意象,在譯介過程中要彌合文化鴻溝與認知差異,在保留原作風格的基礎上讓目標觀眾更容易融入情景、理解內涵、自然接受。注重建立專業譯制團隊,加大翻譯推廣力度,努力突破傳播中的文化語言屏障。切實加強國產電影海外發行能力建設,壯大發行渠道,堅持政府引導和企業主導結合,“借船出海”和“造船出海”並重,構建更為多元立體的發行矩陣。要通過實施中國電影海外同映工程、共建華語電影文化周,提高世界對國產電影的認可度。培育和支持更多海外發行公司,拓展國產電影海外發行放映渠道。優化發行策略,尋找突破點擴大投放、錯峰上映。充分利用當地媒體報道、影評人點評推薦,海外舉辦首映式、路演等活動,優化精准傳播效果。
(來源:《旗幟》2025年第4期)
( 編輯:劉瓊 送簽:鐘鳴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