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的重大任務,要求加快建立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滿足工薪群體剛性住房需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保障司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刻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部署,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住房保障工作的任務要求,指導地方進一步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切實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加快解決城鎮困難群眾住房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助力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經過長期努力,我國住房保障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累計建設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9000多萬套,2億多群眾喜圓安居夢。同時,我們也認識到,解決群眾住房問題是一項長期任務,當前還存在著住房困難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決、保障性住房總體不足、住房資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問題,仍有一部分群眾由於勞動技能不適應、就業不充分、收入水平低等原因面臨住房困難,政府必須“補好位”,為困難群眾提供基本住房保障。人民群眾對“住有所居”充滿期待,必須下更大決心、花更大氣力解決好住房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從我國國情看,總的方向是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當前,住房保障體系由配租型保障性住房(含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構成,充分考慮不同群體的住房條件、支付能力等,對保障性住房對象宜配租則配租、宜配售則配售。同時,我們會同有關部門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住房保障政策和管理制度,包括金融、財稅、土地等配套政策,也包括保障性住房的准入、使用、退出、運營管理機制,確保讓需要幫助的住房困難群眾真正受益。
2025年4月13日,青島市李滄區京口路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項目正在加快推進主體施工。
規范發展公租房,兜底保障城鎮住房和收入困難家庭。公租房保障是國家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面向符合條件的住房困難且收入困難的家庭供應,實行實物保障和貨幣補貼並舉。多年來,各地主要由政府投資建設,採取集中新建、配建、收購、長期租賃等方式建設籌集了一大批公租房房源,並積極推進公租房貨幣化。截至2024年底,約3800萬困難群眾入住公租房,累計2900多萬困難群眾領取租賃補貼在市場自主租房,城鎮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公租房保障成為社會的安全網,有力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要指導各地加快完善保障性住房小區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推進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成果應用,切實提升居住品質﹔積極引入專業化企業和機構參與保障性住房運營管理和維修養護,不斷提升保障性住房管理專業化、規范化水平﹔將公租房小區及時納入街道和社區管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建立和完善居住社區管理機制,加強物業服務,讓群眾住得安心、舒心。
北京市大興區“創業之家”保障性租賃住房內景圖。
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幫助新市民、青年人解決住房困難問題。保障性租賃住房面向符合條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由政府給予政策支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引導多主體投資、多渠道供給。房源主要利用存量土地和房屋建設籌集,適當利用新供應國有建設用地建設,堅持小戶型、低租金,以建筑面積不超過70平方米的小戶型為主,租金低於同地段同品質市場租賃住房租金。近年來,各地將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作為提高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抓手,以“一張床、一間房、一小套房”等方式,讓新市民、青年人進得來、留得下、住得安、能成業,讓他們能夠放開手腳為美好生活去奮斗。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700多萬套(間),可解決2000多萬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問題。
規劃建設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滿足住房困難且收入不高工薪群體的剛性住房需求。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重點面向住房有困難且收入不高的工薪群體,以及城市需要引進的人才等。按照工薪群體可負擔、項目資金可平衡、發展可持續的原則,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由城市人民政府按劃撥方式供地和負責建設配套設施。在此基礎上,採取市場化方式運作,按照保本微利原則配售,實施嚴格的封閉管理,嚴禁以任何方式違法違規將保障性住房變更為商品住房流入市場。規劃建設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是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促進房地產市場平衡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各地要堅持以需定建、以需定購,加快推進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輪候庫建設,科學制定建設籌集規劃計劃,通過新建住房、收購存量商品住房等方式切實增加房源供應。
(來源:《旗幟》2025年第4期)
( 編輯:劉瓊 送簽:鐘鳴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