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改進調查研究是中央八項規定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既是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切實了解人民需求的政治體現,也是破“四風”、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務實舉措。十多年來,民政部社會救助司以作風建設為抓手,將調研實踐轉化為制度創新的源頭活水,推動我國社會救助體系不斷迭代升級。今年5月,社會救助司黨支部創新開展“三進三察”主題黨日,組織黨員干部進社區、聽民意,進家門、拉家常,進后院、看角落。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我與調研組的同事們用腳步丈量民情。
“大娘,這張全家福拍得真喜慶,是什麼時候照的啊?”調研組在子裡甲鄉走訪一民戶時,詢問起一位老人的家庭情況。老人面對著家裡的照片牆,講述起已經結婚生女的大兒子,又介紹了還在上中學的小女兒。談到老伴時她告訴我們,去年老伴腦出血,由於縣裡醫療條件不足,從隔壁縣叫一趟救護車就花了上千元,這些錢醫保無法覆蓋,讓家裡本不富裕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頓。在民政部門的幫助下,他們被認定為剛性支出困難家庭,得到了臨時救助,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困境。多年來,民政部門始終把維護困難群眾基本權益作為社會救助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和困難群眾的交心中了解他們的訴求,不斷健全完善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在低保、特困等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之外,研究制定低保邊緣家庭、剛性支出困難家庭等低收入人口認定辦法,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難群眾,也讓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如同傈僳族的織錦般密實牢靠。
“大姐,跟您打聽個事,村裡誰家領低保您知道嗎?”在福貢縣石月亮鄉調研期間,調研組隨機挑選調研村落和入戶對象,在一個村子的路邊,調研組成員攔下了一位過路的大姐,簡單介紹來意后向她問起了村裡的社會救助政策落實情況。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維護社會救助制度的公平性離不開群眾的了解、監督與支持。近年來,各地民政部門不斷加大群眾監督力度,落實社會救助信息公開制度,在節假日期間開展“永不中斷的熱線”主題活動,暢通困難群眾信訪渠道,快速響應、高效處置群眾反映的因災遇困訴求等問題,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爺,能看看您家的冰箱嗎?”調研組在上帕社區一戶低保戶家中,了解救助對象的日常飲食習慣,從食物儲備中判斷群眾基本生活狀況。作為兜底性生活保障制度,科學制定救助標准意義重大。近年來,民政部門在查看冰箱、觸摸被褥、核算藥費的過程中,不斷改進完善社會救助標准的確定調整方式,確保標准既體現“困難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理念,又不脫離實際、不超越階段。
在一位位救助對象的真誠笑容中,我看見的不僅是社會救助制度的演進,更是一個政黨永葆初心的時代答卷。
(作者系民政部社會救助司綜合處三級調研員)
( 編輯:閆奕 送簽:徐雅維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