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 期刊 >> 《旗幟》雜志 >> 2025年第6期

科學編制國家發展規劃 推進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現代化

申兵 王丹
來源:旗幟網2025年07月30日16:07
文字縮放: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這一戰略部署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有效路徑。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背景下,構建科學完備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高效協同的政策統籌機制,已成為提升國家治理效能、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

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對加快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戰略意義

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方法論。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是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制度載體。這一制度體系以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為根基,將黨的領導與國家治理有機統一,通過頂層設計的科學性、戰略目標的連貫性、實施過程的協同性,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優勢。具體而言,國家發展規劃是國家戰略意圖、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目標和新階段重點任務的集成載體,能夠有效指引政府工作重點和公共資源配置方向,黨通過指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中長期規劃等頂層設計,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從戰略全局出發明確規劃導向,本質是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的集中體現,確保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能夠通過制度創新升級治理體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的健全,是將頂層設計的科學性與基層探索的創造性相結合,通過理念革新、機制重構、技術賦能,推動治理體系從傳統型向現代化躍升。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背景下,要想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特點,必須全面構建適應新發展格局的治理邏輯。因此,將培育新質生產力等新興戰略嵌入規劃框架,能夠提升制度對新階段新發展理念的承載力。與時俱進的制度創新,彰顯了黨在應對風險挑戰中提升治理能力的鮮明特征,也為提升治理體系韌性、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能夠以民主集中制全面凝聚社會治理合力。規劃編制過程是黨踐行群眾路線的生動實踐。這一制度將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有機統一,通過“民主聚智—集中定策—協同落實”的閉環機制,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治理共同體。從“十四五”規劃首次開展網絡問計並收到100多萬條網民建議,到“十五五”規劃召開民主黨派座談會、組織行業協會和專家學者等開展專題研討,規劃編制已經成為集中民智的“最大公約數”工程。其實質是黨通過民主集中制把人民群眾的個體智慧升華為國家治理的集體智慧、把多元訴求轉化為系統方案的過程。這種“頂層設計—分層落實—動態調整”的機制,能夠形成“全國一盤棋”的最大化治理效能。

2025年5月17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工作人員在“改革賦能新質生產力”展區介紹北京市以科技創新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最新成果。

聚焦四個方面以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推進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現代化

“加快建立制度健全、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規劃體制”,“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是黨中央提出的重要工作目標。要聚焦理念革新、機制優化、工具升級、能力提升四個維度,有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強化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緊緊圍繞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制定時間表和路線圖。全面聚焦構建新發展格局中面臨的關鍵問題,謀劃提出事關國家長遠發展的大戰略、跨部門跨行業的大政策、具有全局性影響的跨區域大項目,為其他規劃落實國家戰略部署提供總遵循。深化新發展理念的制度嵌入,將創新驅動、綠色低碳、共同富裕等目標納入規劃核心指標體系。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應對策略納入中長期規劃框架,強化“十五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銜接。持續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作用和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的支撐作用。建立全國統一、責權清晰、科學高效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通過國家級專項規劃,聚焦需要集中力量突破的重點領域。通過國家級區域規劃貫徹落實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持續完善規劃與政策體系協同機制。構建縱向貫通的執行鏈條,同步部署、同步編制、同步實施一批國家級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形成國家發展規劃由專項規劃在“條”上細化、由區域規劃在“塊”上深化、由國土空間規劃在“地”上保障的上下貫通機制。創新橫向協同的政策矩陣,運用系統觀念統籌處理政府和市場、中央和地方、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統籌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政策工具的目標耦合,避免單一領域政策“單兵突進”或部門利益固化導致的治理碎片化。建立並完善政策效果動態評估機制,及時調整政策工具箱組合,構建“目標—工具—評估”三位一體的規劃框架,將中長期發展願景轉化為可操作的戰略路徑。

優化規劃與宏觀調控協調聯動機制。構建“規劃定方向—調控抓落實—評估促優化”的治理閉環。明確以規劃為戰略導向,以財政、貨幣、產業等政策為實施工具,通過目標耦合、節奏協同、效果疊加,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治理模式和宏觀經濟政策統籌協調機制。以優化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體系為關鍵把握好宏觀調控政策的時、度、效。增強宏觀調控政策穩定性、透明性和可預期性,審慎出台收縮性、抑制性舉措,切實防范合成謬誤及收縮效應。加強財政預算、政府投資、土地供應等對國家發展規劃的實施保障。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要素跟著項目走”,優化存量資源配置和增量資源供給,加強投資審批制度與用地、環評等制度的有序銜接,形成工作合力,加快重大戰略項目落地實施。

提升規劃治理法治化水平。增強規劃治理的法治保障。強化國家發展規劃法的約束力,提高發展規劃的權威性、規范性、傳導性。明確規劃編制、審批、執行、調整的法定程序,規范規劃與財政預算、投資計劃的銜接機制。建立規劃實施的法治監督體系,加強人大對規劃執行情況的依法監督。強化市場機制的協同作用。在規劃中擴大市場化指標比重,減少行政性直接干預。引導地方政府更多運用碳排放交易等市場工具落實規劃。建立規劃實施的經營主體參與機制,鼓勵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制定配套行業規劃,推動“國家規劃—行業規劃—企業戰略”的良性互動。

(來源:《旗幟》2025年第6期﹔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

( 編輯:劉瓊   送簽:鐘鳴   簽發: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