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2025年2月,當《習近平走進百姓家》(第二卷)的採編工作正式啟動時,中國婦女報社的編輯記者們摩拳擦掌——此前《習近平走進百姓家》銷量突破百萬冊、斬獲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的榮光讓大家記憶猶新,而這一次,我們要帶著更扎實的作風、更熾熱的情懷再出發。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每到地方考察調研時,總是風塵仆仆、深入基層,一次次推開百姓家門,聽民情民意、問生計冷暖、講惠民政策。
為了立體呈現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群眾的關心牽挂,全面展現億萬家庭的發展變化,今年,我們又一次背起行囊——用鏡頭和文字繼續講好習近平總書記與百姓的故事。這場意義非凡的新聞工程,不僅是對時代故事的深度記錄,更是將重大採訪報道與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相結合、相貫通的一場新聞實踐。
這次採寫工作實踐中,我們在全國婦聯黨組和報社領導指導下,堅持把作風建設融入每一個環節。從策劃、採訪到編輯,每一步都力求把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鍛煉好。出發前的動員會上,討論聲此起彼伏:“怎樣才能讓文字直抵人心?”“如何用家常話講好人民領袖故事?”……最終,五個標准躍然紙上:故事要鮮活、細節要生動、情感要真摯、文風要朴實、變化要具體。
標准環環相扣,但本質隻有一點:深入調查研究,密切聯系群眾。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走進百姓家展現的深厚人民情懷,也是我們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足跡重訪百姓家應該秉持的優良作風。
在這次採寫工作中,報社設置了時間表、任務圖,派出由近50位記者組成的多支採訪小分隊,對全國32個有代表性的家庭進行回訪。採訪中,我們不滿足於“到此一游”,而是像老友重逢般扎進採訪對象的生活。許多打動人心的習近平總書記“家訪”細節和發自肺腑的百姓質朴“原聲”,都是在記者和採訪對象“拉家常”中挖掘出來的。在陝北窯洞,幫著老鄉揉面蒸饃時我們見証了新生活的幸福模樣﹔在江南水鄉,陪採訪對象摘菱角時記下了鄉村振興的鮮活注腳。我在祖國最北端漠河北極村採訪時,戶外氣溫低至零下30攝氏度,呼出的白氣在睫毛上都能凝成霜花。但正是和民宿老板娘史瑞娟朝夕相處的幾天,讓我從白雪掩映的村庄裡、從藍莓茶氤氳的熱氣中、從往來游客的笑語間,真切感觸到了北極村發展的脈搏。
在審核這組稿件時我們秉持嚴格的標准,也正是要讓大家將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內化為自身的行為准則,讓好作風浸潤好文風。最終,32篇“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稿件漸次出爐。一位基層工作人員看了我們的稿子后感慨說:“你們的採訪真扎實,細節真生動!”我想,這兩個“真”就是對我們作風、文風的最佳褒獎,因為記者們交出的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飽含深情和溫度的故事。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在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當下,無論怎麼變、怎麼改,“作風”二字始終是不變的內核。我們堅信,每一次落筆都是作風在行走,以作風建設淬煉“四力”,定能更好地承擔起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職責使命,在主流媒體新聞宣傳大合唱中唱響中國婦女報的獨特聲部。
〔來源:《旗幟》2025年第6期﹔作者系中國婦女報社(全國婦聯網絡信息傳播中心)編委、全媒體總編室主任〕
( 編輯:劉瓊 送簽:鐘鳴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