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年輕干部要勇挑時代重擔。作為科技部年輕干部,隻有秉持“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強化“事事緊抓不放”的執行力,將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融入血脈,才能在科技評估工作中站穩立場、把准方向。
在浩渺數據中錨定“求真坐標”。初入科技評估領域,我便在海量數據與復雜信息交織的戰場上,深刻領悟“實事求是”四字的千鈞重量。面對全球科技發展的迅猛態勢,各國科研數據與政策信息泥沙俱下,每一個數據偏差都可能導致政策誤判。為精准剖析國際化科研環境評價體系,我帶領團隊化身“數據偵探”,日夜鑽研統計年鑒、智庫報告,逐行核對關鍵指標。記得在比對某國科研人員流動數據時,我們連續兩周反復驗証,最終發現一處隱藏的統計口徑差異,及時修正了可能影響政策制定的錯誤判斷。這種對細節的重視,正是調查研究追求“深、實、細、准、效”的生動寫照——摒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以“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執著,確保每一份報告經得起歷史檢驗。
在基層一線中傾聽“創新脈搏”。為摸清科學家群體對國際化科研環境的真實訴求,我們打破“坐在辦公室找答案”的慣性思維,奔赴北京懷柔科學城、上海張江實驗室、杭州未來科技城等地,與歸國領軍人才促膝長談,傾聽他們在海外科研體系中的困境與歸國后的期待﹔走進深圳高新技術企業,與本土科研團隊探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堵點。在深圳某實驗室,一位青年科學家指出“科研用物資跨境流動仍不便利”,我們當即調整調研重點,推動形成專項建議。這些鮮活的一線聲音,讓我深刻認識到,隻有將雙腳扎進科研創新的土壤,才能讓政策制定更有溫度、更接地氣。
在調研實踐中鍛造“硬核本領”。每次調研前,團隊都會圍繞“為何調研、調研什麼、如何調研”開展頭腦風暴,針對不同訪談對象定制“問題清單”,確保每一次對話都直擊要害。在走訪海外歸國科學家時,我們聚焦體制機制障礙﹔面對本土科研機構,則側重資源配置效率。記得在某次調研中,我們主動壓縮行程、簡化接待,將更多時間用於座談交流,贏得了基層科研人員的信任,也收集到最真實的一手資料。這種“少些花架子、多些真功夫”的作風,不僅提升了調研質效,更讓我在躬身實踐中堅定了為民服務的初心。
在調研復盤反思中校准“前行方向”。每完成一次調研,我們都會對照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開展“體檢”:是否存在形式主義苗頭?是否真正解決了實際問題?曾有一次,因調研路線規劃不夠合理,基層接待壓力增加,我們迅速建立“基層減負清單”,優化調研流程。科技評估工作既是服務國家戰略的“智囊團”,更是守護科研生態的“監督哨”。在撰寫報告時,團隊堅持用數據說話、用案例佐証,每一條建議都反復推敲可行性﹔在成果轉化中,主動接受各方監督,確保政策建議精准落地。這種“刀刃向內”的勇氣,讓作風建設成為推動工作的強大動力。
(來源:《旗幟》2025年第6期﹔作者系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黨總支委員、青年理論學習小組組長、研究員)
( 編輯:劉瓊 送簽:鐘鳴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