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除了勇敢面对,我们别无选择

吴俊

2020年09月28日10:18

导读:今年“入梅”之后,安徽省连续遭遇多轮强降雨,降雨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汛情发展之迅速,热点事件之多,均超过了所有人预料。新安江、长江、巢湖、淮河全线“报警”,也让安徽成了全国受灾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在这场与洪水的殊死搏斗中,总台原央视安徽记者站的党员们迎洪而上,用及时准确的抗洪报道,书写了一张张合格的新闻舆论答卷,回答了总台人如何切实增强“四力”,忠实履行新闻工作者职责使命的时代命题。

自投入汛情报道以来,父亲每天早晚都会给我打个电话,千篇一律的是“你在哪儿,注意安全”,“有危险,就赶快跑”。我除了如实告诉父亲我的位置,最后一定会再加一句,“没你想的那么危险,放心。”

7月17日,父亲破天荒地在上午11点多打来电话。当时,我在安徽马鞍山当涂县,因为山洪暴发,我和摄像被困在了一个高速公路收费站。大雨倾盆,手机进水根本听不到声音,我把电话挂断,回了一条“稍后回电”的信息。

等到洪水退去,已是下午1点,我给父亲回了电话,让我出乎意料的是,他居然不仅知道我的位置,而且还了解我遭遇了山洪。原来,父亲为了掌握我的行踪,居然自己注册了应用商店账号,下载了央视新闻客户端,还学会了看直播。而我当天刚发了一条山洪暴发的新媒体消息,就被父亲“监控”到我遭遇了什么。

记者被困于突发山洪的当涂县收费站

我一边调侃感谢他如此支持总台新媒体事业发展,一边告诉他:如果真有危险,我会抱着收费站的柱子,不会被冲跑,没你想的那么危险,请放心吧!其实,危不危险,只有在场的人知道。第一次面对山洪,我心里也很害怕,不知道洪水会不会越来越大,所站的收费站台阶够不够高,抱住柱子是不是真的不会被冲走……但作为一名党员,除了勇敢面对,我别无选择。而我更没敢告诉父亲的是,这份危险还是“自找的!”

因为汛情报道,不能被动地追着雨走、追着险情走,有时必须提前预判,迎洪而上。所以,看云图成了一项新技能。遭遇山洪,算是不期而遇,但是根据云图找到暴雨中心,则是计划之中。当天,当涂国家气象观测站9点到10点,一小时降雨量65.4毫米,位于全国同时段降雨量首位,也证明我的预判是正确的。虽然身处险境,但是我们也拍摄到了最直观的山洪暴发现场,同时抓住了群众疏散等主要新闻。

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薄弱的,汛情发展太快了,被长江、淮河贯穿全境的安徽自南向北汛情告急。黄山歙县遭洪涝灾害,高考被迫延期!长江干流安徽段全线超警戒水位!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超历史最高水位!合肥单日降雨量打破历史极值,合肥、安庆、六安、铜陵等地水患严重!淮河发布洪水红色预警,启动蓄洪区!安徽全省20余条河流超过保证水位,数百座水库超汛限水位!……

安徽的防汛面临“两线多点作战”的困难,而我们的新闻报道也面临同样的难题。在我身边,每一名记者,特别是党员,铆足一股劲是单打独斗的特种兵,拧成一股绳是战无不胜的尖刀连。记者李屹,站里唯一的女党员,从安徽芜湖到宣城,再到马鞍山,哪里有险情,她就奔向哪里。她和武警战士一起跑步进村赶赴大堤,丝毫看不出女性的柔弱。党员张腾飞,先后辗转池州、安庆、枞阳等地,持续直播报道江心洲、菜子湖万亩大圩等重要江堤圩堤抗洪抢险情况,一周完成大屏直播连线28场,新媒体直播7场。此后,他克服重重困难,又挺进六安市固镇镇,报道当地政府如何转移被洪水围困的1万多名群众。党支部书记、站长彭德全,一线指挥,冲锋在前,走遍了沿江险情最重的地方,了解汛情发展的最新进展,为记者报道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汛情报道排兵布局掌握最新信息。7月7日,安徽黟县;7月11日,安徽蚌埠;7月14日,安徽马鞍山;7月19日,安徽合肥……翻看这段时间我的防汛报道足迹,横跨了新安江、淮河、长江、巢湖流域,而站内的每位党员也都是如此,日夜兼程,马不停蹄,连续作战,虽然倍感疲惫,但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汛情的发展没有给任何人喘息的机会,“尖刀连”的第一场攻坚战,打响在7月19日这天。我刚刚结束合肥内涝的直播,浑身湿透,但站长的电话很紧急:“换身衣服立刻出发,赶往王家坝。”

记者在合肥报道城市内涝

时隔13年再次开闸进洪,启用蒙洼蓄洪区,王家坝必定成为新闻焦点。党支部书记彭德全带队,14人的报道团队不到一小时组建完毕,大家从各自坚守多日的防汛一线,又连夜赶往王家坝。一夜无眠,为接下来开闸后的报道分配任务,每个人都行程满满,但各有侧重,互不冲突。从开闸到闭闸的重要节点,从生活保障到巡堤查险,从动态直播到新闻特写,从大小屏配合报道到各频道各栏目的接续报道,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大家各自领命,一场新闻报道战就这样悄然打响。开闸到闭闸,历时76小时28分钟,我和其他同事坚守在蒙洼蓄洪区18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寸步不离。记者任譞是站内的入党积极分子,而我是她的培养联系人,我们主动请缨,通宵接力值守王家坝闸,重要节点第一时间通过大小屏呈现。记者王宁,去青海支援了一个月,顾不上休息,刚下高原又上防汛一线。除了身边的这些榜样,在王家坝,我见到最多的是大堤上一面面鲜红的党旗,有党旗的地方就有党员突击队,24小时巡堤查险,用当地群众的话来说,党旗背后就是一份信任、一份责任。在蓄洪区内的131个庄台上,131名党政干部奔赴庄台,与群众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和需求。每个庄台还建立了临时党支部,让党旗在防汛救灾一线高高飘扬,筑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堤坝”。

在蓄洪区采访的这70多个小时,让我明白,新闻报道不仅是记录传播的过程,也是采访对象感染我的过程,这大概就是新闻的反哺作用,也是记者这份职业最有魅力的地方。在这场高强度的抗洪报道实战中,我不仅提升了自身业务素养,更体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谆谆教诲、殷殷期待。

回溯这段抗洪报道,我既体验了在浑浊冰凉洪水中的蹒跚前行,也感受了大堤上垒沙袋与洪水面对面对抗的惊心动魄;我既为军民合力、干群一心的精神所感动,为攻坚克难、众志成城的景象所鼓舞,也为身边每一位党员同事连续奋战、坚守初心的榜样力量所震撼。

(来源:总台之声公众号)

(责编:冯爱龄、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