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本网专题>>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模范榜样

经风雨 见世面 强内心 壮筋骨

——记中国银行原驻大槐树村第一书记王剑峰

来源:旗帜网2021年12月30日09:02
文字缩放:

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石桥镇大槐树村位于渭北旱塬,交通不便、干旱少雨、产业匮乏,是国定贫困村。曾因“上访群众多、村民矛盾多、干部问题多”,被当地群众戏称为“三多村”。2018年5月至2021年6月,中国银行总行办公室王剑峰赴大槐树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期间累计推动落地基建、产业、民生、教育等扶贫项目40余个,积极引导村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集体年收入实现从“0”到200万元的突破,昔日“三多村” 迈向“乡风文明村”,不仅顺利脱贫出列,还被陕西省评为“全省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

三年来,王剑峰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三年扶贫路,一生乡村情。深知荣誉、奖励都是组织给予的肯定,不是自身有多优秀,而是有幸生活在了伟大的时代。驻村工作带来的内心沉淀与体会,将成为未来道路上永久的动力。”王剑峰把三年驻村工作经验总结成了“十种劲头”。

“群众工作”的柔劲。面食是渭北旱塬老百姓的日常饮食,做群众工作就像是揉面,急不得、躁不得,勾兑好水和面的比例,绵绵发力,才能将细微的面粉颗粒揉成一体。千难万难,群众参与就不难。在与乡亲们朝夕相处的1100多天里,王剑峰几乎每一天都在做群众工作,通过扶贫项目带动、各类会议、文娱活动、关爱特殊群体等形式,与乡亲深入交流,在全村发展问题上统一了思想,凝聚起“放开眼界,不等不靠不计较;放开手脚,实干巧干不犹豫”的大槐树精神。

“直面矛盾”的勇劲。驻村工作什么最难?化解村民矛盾。“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家庭矛盾、“东家长西家短”的邻里矛盾、“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分配矛盾,哪个不解决好,都会影响一个村的风气和发展。经历过婆媳之间的赡养纷争、为土地纠纷大打出手的邻里矛盾、村集体资金分红闹事等众多考验后,王剑峰总结出一套解决矛盾的技巧:首先要勇敢面对,绝不能绕着走,矛盾是躲不掉的;第二要公平公道,取得群众拥护;第三要找准“点”位,弄明白群众怨什么的痛点,搞清楚群众信什么的支点,抓得住群众盼什么的重点。

“政治站位”的刚劲。刚刚驻村时的王剑峰,对“政治站位”的理解,局限在“领导讲话里、新闻播报中”。担负起一个村的发展责任后,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四个字的重量,深刻理解了“为了谁、依靠谁”的重要性。彷徨无助时,他会想到是代表组织在工作;遇到困难时,他会想到我们的初心就是解决群众困难;村集体经济遇到经营风险时,他会想到还有各级党委、村两委和乡亲们的支持;村集体经济壮大中受到不良商人威胁时,他会想到我是为群众谋利益,威胁我个人就是威胁广大群众,干事的腰板挺得更直了!

“把事干成”的韧劲。乡亲们关心的“一针一线、一菜一饭、一砖一瓦”和“柴米油盐”,对王剑峰来说都是首要任务。他始终坚持办事要看得见、摸得着,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把事干成”让群众受益,三年时间推动落实大大小小的扶贫项目40余个,累计惠及贫困人口上万人。“这是驻村开始想都不敢想的数字。”而办成这些“小事”靠的就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和永不退缩的韧劲,有跑项目、寻资金“一心为村”的韧劲,也有要政策、争支持“敢于出头”的韧劲,还有跑渠道、重撮合“不厌其烦”的韧劲,更有为了做通干部群众思想工作“受得了委屈”的韧劲。

“干在人前”的冲劲。再困难的地方,只要方向不偏、决心不变、思想不松、勇气不泄、力度不减,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就一定能赢得发展优势和主动。大槐树村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规划,提前迈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步伐,百亩反季节蔬菜大棚、销售额突破2500万元的电商项目等逐一建成,家门口创业、家门口务工、家门口做电商的“梦想”,一点点变成现实。王剑峰用实践证明,“干在人前”是一种冲劲,是一种发展魄力,即便暂时落后,但只要保持这种劲头,必定能重新走在前列。

王剑峰(右)与村民研究葡萄改良技术。

“事在人为”的拼劲。“组织示范引领、项目带动实干”是大槐树村干事创业三大法宝之一。组织示范靠干部,项目带动靠群众,没人、没队伍,再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为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的队伍,王剑峰和村党支部定方向、设目标、强落实,每年带头承诺“为群众办理N件实事”,三年里围绕党建、基建、教育、医疗、民生等方面办实事47件。“干事”凝聚起了“干劲”,凝聚起了“人心”。过去上访群众多、村民矛盾多、干部问题多的“三多村”变成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示范村。“事在人为”体现了大槐树村人的精神面貌变化,更体现了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拼劲。

“政策敏感”的钻劲。虽是最基层单位,但很多中央决策部署都会直接影响到村。在党的方针政策中找机遇,党的方针政策就是最大的机遇。比如,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村集体经济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一村一品”等等,每一项政策都是一个方向、一次机遇。王剑峰没有视而不见、更没有坐等不干,而是乘着脱贫攻坚的政策东风,紧跟乡村振兴的步伐,钻研政策、把握机遇,为大槐树村争取了很多项目和资金,实现了很多期盼已久的愿望。

“换位思考”的实劲。脱贫攻坚过程中,定点扶贫单位有自身的方式和任务,地方政府有自己的考核与要求,村民有具体的想法和诉求。开始时,一些村干部和村民对帮扶产业项目有疑虑,言语冷嘲热讽、工作各种阻碍,项目推进困难重重。在解难题过程中,王剑峰学着“换位思考”,逐渐意识到要充分理解村民阻挠项目的“短视”行为,不能要求所有群众都有广阔的视野和胸怀。王剑峰常说:“当有机会从顶层看基层、再从基层看顶层时,就更加理解基层的需求与困难,工作也就找到了出发点与破解点。”

“守住底线”的轴劲。刚驻村时,王剑峰听很多人说,村里事情复杂,别太较真,“水至清则无鱼”。经过三年锻炼,他觉得只要“守住底线”,村里事情也并不复杂。一是加强党的建设,强化组织意识,党组织不是谁家的田间地头,是组织就得有制度、有规范;二是建立规矩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如果底线不断被突破,再好的事情也将成为烂摊子;三是做好预期管理,尊重市场规律,如果一味“等靠要”,所有成果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守住底线”的根本就是要做到三个“经得起”——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起党性的考验,经得起群众的评判。

“讲好故事”的巧劲。讲故事不是标榜功绩、歌功颂德,而是为全村发展树立标杆榜样、汇聚更多资源。三年来,大槐树村的发展故事,陆续被10余家国家级媒体刊播,其中包括央视《新闻联播》《摆脱贫困》《遍地英雄下夕烟》等知名栏目。这些报道帮助大槐树村大幅提升了影响力,并很快转换为生产力,为村里发展带来了看得见的机遇,带来了村风民风的变化。王剑峰总结了“四个带着讲”:一是带着责任讲,让扶贫故事有力度;二是带着情怀讲,让乡村治理有温度;三是带着追求讲,让脱贫攻坚更有广度;四是带着初心讲,让脱贫攻坚有高度。

结束三年扶贫任务的王剑峰,离别之际,曾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十种劲头的体会,汇聚成的是‘无悔扶贫路’,从身体上的‘来扶贫’到内心中的‘被扶贫’,我们是这个时代最幸运的人。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个人的成长和祖国的命运同向而行;人生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个人的进步和祖国的发展交相辉映。到最基层的农村炼一炼,到最艰苦的地区干一干,才会感受到最立体的中国,从而获得更多向上生长的力量。感恩新时代,给了我们接受锻炼和教育的机会,让地气山风滋润我们的心灵,让爬坡过坎锤炼我们的忠贞,让父老乡亲敦厚我们的情怀。愿将扶贫工作反哺给我的一切,再次化为工作的原动力,努力做一名践行‘金融报国’使命的中行人。”

(稿件来源:中国银行机关党委)

( 编辑:刘琼   送签:刘琼   签发:张桃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