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本网专题>>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模范榜样

李健军:几次从零开始,不断探索突破

胡秀芳
来源:旗帜网2022年01月05日10:13
文字缩放:

图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工程师、研究员李健军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综合监测实验室工作

“总书记的讲话让我倍感振奋。作为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作者,我会继续努力,为生态环境监测事业贡献更多力量。”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李健军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受鼓舞。接受采访时,他一直说这个荣誉是颁给集体的,“这是国家对生态环境监测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体成效的认可。”

李健军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他带领团队负责过我国大气背景区域站监测网建设、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全国联网、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体系建设等重点项目,几乎每次都是从零开始探索。

2008年,大气背景站建设获批纳入原环境保护部中央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重点项目。在那以前,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主要集中在城市区域,没有任何系统化背景地区大气监测业务。李健军带领团队全面调研分析,比较国际和国内同类野外观测背景站相关技术,在一年内就完成建设方案设计、点位选址、设备选型、专家论证和项目招标等规划工作,组织成员单位两年内完成了野外观测站房和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等工作。

从吉林长白山、内蒙古呼伦贝尔到湖北神农架、福建武夷山,从新疆喀纳斯、西藏纳木错到四川海螺沟、山东砣矶岛,背景站覆盖林区、山地、草原和海岛等各种类型地区,建站离不开各地的支持和配套建设。“当时四川省环保厅第一个站出来说,汶川地震时全国人民都支持他们,现在他们要回馈这份情谊。还有在神农架林区建站,当地直接拨了一块专用地。”艰苦早已过去,但那些感动的瞬间和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依然留在李健军的脑海里。

2012年以前,空气污染问题逐渐受到公众关注,但污染程度究竟怎么样,大家却说不清楚。现在,每个人都能随时在网上查看PM2.5等实时数据,掌握所在城市空气质量,是因为33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已实现全国联网。“联网”两个字听起来简单,背后却是技术人员在每个站点通宵达旦的尝试。

“基本都是带电作业,原有系统不能停运。仪器设备的型号、版本、传输协议,甚至小到端口可能都不一样,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一开始大家没有经验,有时捣鼓半天就是不知道故障在哪里。要现场逐一排查,经常还要现场修改编程,反复与网络中心远程调试,才能解决问题。”李健军说。

此外,组织技术骨干培训、实施联网安装调试,时间紧任务重,都得边建设边学习。李健军还记得当时在东北、西北地区,小组顶风冒雪,冻得手脚麻木、直哆嗦;在西藏有人出现了高原反应,仍然咬牙坚持。

2012年底,第一批74个城市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点位终于完成了设备安装、数据采集和发布联网。工作经验有了,技术团队也建起来了,李健军又受命转战到了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新战场,“这就是工作需要,我没想那么多。一张白纸更好作画嘛!”他说。

从十几个人、一间大概70平方米的临时机房开始,他联合科学工程团队仅用1年时间,就完成了中国监测史上最快、最全、最准的综合高性能空气质量预报系统建设,达到业务化应用国际领先水平。如今团队联合全国预报成员单位推动建成的新标准预报体系,实现了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预报准确率近100%、污染程度预报准确率近80%。

遇到过的难题不少,李健军却总是积极乐观。他喜欢摄像,不过镜头下都是别人的工作照。在他的电脑里,记者看到按年份有序整理的全是工作文件,文件名是“美好生活”。

李健军说,生态环境监测是一项持续发展的事业,不断出现的新需求、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都需要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持之以恒去探索。采访结束时,记者恰巧遇到一位站里的年轻同事,不久前刚结束在南海背景站两个月的驻站工作。去那里乘船过去单程就要4天,手机没信号,遇到台风时船摇得厉害,人就一直躺着。记者由衷地佩服,也对李健军的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来源:中国环境报)

( 编辑:刘琼   送签:刘琼   签发:钟鸣 )